疗法原理

小针刀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吸收现代西医及自然科学成果,再加以创造而成的医学新学科。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疗程短、无毒副作用、适应范围广等优点,是一种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的治疗方法。小针刀疗法是朱汉章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西医外科手术原理,以小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而创立的一门医学新学科.年12月教育部组织的鉴定会结论为:小针刀医学在理疗、技术、器械等方面具有原创性,特别在临床治疗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著名骨科专家尚天裕教授评价为:“针刀医学是熔中西医学于一炉的新学科,既有中医的长处、又有西医的优点。”在理论方面,小针刀医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借鉴外科手术原理并加以创新,形成了闭合性手术的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的新理论、骨质增生新的病因学理论等,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提高了疗效,由于小针刀医学在病因学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所以在内、妇、儿、皮等科也得到广泛应用。

注意事项

1、手法操作准确:由于小针刀疗法是在非直视下进行操作治疗,如果对人体解剖特别是局部解剖不熟悉,手法不当,容易造成损伤,因此医生必须做到熟悉欲刺激穴位深部的解剖知识,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提高疗效。2、选穴一定要准确:即选择阿是穴作为治疗点的一定要找准痛点的中心进针,进针时保持垂直(非痛点取穴可以灵活选择进针方式),如偏斜进针易在深部错离病变部位,易损伤非病变组织。3、注意无菌操作:特别是做深部治疗,重要关节如膝、髋、肘、颈等部位的关节深处切割时尤当注意。必要时可在局部盖无菌洞巾,或在无菌手术室内进行。对于身体的其它部位只要注意无菌操作便可。4、小针刀进针要速而捷:这样可以减轻进针带来的疼痛。在深部进行铲剥、横剥、纵剥等法剥离操作时,手法宜轻,不然会加重疼痛,甚或损伤周围的组织。在关节处做纵向切剥时,注意不要损伤或切断韧带、肌腱等。5、术后处理要妥当:术后对某些创伤不太重的治疗点可以做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防止术后出血粘连。6、注意手术好后随访:对于部分病例短期疗效很好,1-2个月后或更长一些时间,疼痛复发,又恢复原来疾病状态,尤其是负荷较大的部位如膝关节、肩肘关节、腰部等。应注意下述因素:病人的习惯性生活、走路姿势、工作姿势等造成复发;手术解除了局部粘连,但术后创面因缺乏局部运动而造成粘连;局部再次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所致。因此,生活起居尤当特别注意。

针刀器具

根据临床治疗的不同需要,小针刀做成Ⅰ型、Ⅱ型、Ⅲ型3种型号。Ⅰ型又分为长短不同的四种,分别记作:Ⅰ-1,Ⅰ-2,Ⅰ-3,Ⅰ-4。Ⅰ-1号小针刀,全长15cm,针柄长2cm,针身长12cm,针头长lcm,针柄为一扁平葫芦形,针身为圆柱形,直径lmm,针头为楔形,末端扁平带刃,刀口线为0.8mm,刀口为齐平口和斜口两种,以适应临床不同需要,同时要使刀口线和刀柄在同一平面内,只有在同一平面内才能在刀锋刺入肌肉后,从刀柄的方向辨别刀口线在体内的方向,Ⅰ型小针刀的四种,结构模型全部一样,只是针身长度不同而已。Ⅰ-2型针身长度为9cm,Ⅰ-3针身长度为7cm,Ⅰ-4针身长度为4cm。

操作方法

小针刀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它独特的操作方法,并要注意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疗效和避免差错。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小针刀要高压或煮沸消毒,进针部位的皮肤要先用碘酒涂擦,然后再用酒精脱碘,再铺上消毒小洞巾。

进针四步规程

①定点在确定病变部位和搞清该处的解剖结构后,在进针部位用紫药水做一记号,局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脱碘,覆盖上无菌小洞巾。②定向使刀口线和大血管、神经及肌肉纤维走向平行,将刀口压在进针点上。③加压分离在完成第2步后,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其余3指托住针体,稍加压力不使刺破皮肤,使进针点处形成一个长形凹陷,刀口线和重要血管神经及肌肉纤维走向平行。这样,神经血管就会被分离在刀刃两侧。④刺入当继续加压,感到一种坚硬感时,说明刀口下皮肤已被推挤到接近骨质,稍一加压,即可穿过皮肤。此时进针点处凹陷基本消失,神经血管即膨起在针体两侧,此时可根据需要施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手术八法①纵行疏通剥离法粘连结疤发生于肌腱韧带附着点时,将刀口线和肌肉韧带走行方向平行刺入患处,当刀口接触骨面时,按刀口线方向疏剥,按附着点的宽窄,分几条线疏剥,不可横行剥离。②横行剥离法当肌肉和韧带及骨发生粘连,将刀口线和肌肉或韧带走行方向平行刺入患处,当刀口接触骨面时,作和肌肉或韧带走行方向垂直铲剥,将肌肉或韧带从骨面上铲起,当觉得针下有松动感时,即出针。③切开剥离法当几种软组织互相粘连结疤,如肌肉与韧带,韧带与韧带互相结疤粘连时,将刀口线和肌肉或韧带走行方向平行刺入患处,将互相间的粘连或疤痕切开。④铲磨削平法当骨刺长于关节边缘或骨干,并且骨刺较大。将刀口线和骨刺竖轴线垂直刺入,刀口接触骨刺后,将骨刺尖部或锐边削去磨平。⑤疤痕刮除法疤痕如在键鞘壁或肌肉的附着点处和肌腹处,可用小针刀将其刮除。先沿软组织的纵轴切开数条口,然后在切开处反复疏剥2-3次,刀下有柔韧感时,说明疤痕已碎,出针。⑥骨痂凿开法当骨干骨折畸形愈合,影响功能者,可用小针刀穿凿数孔,将其手法折断再行复位,较小骨痂,将小针刀刀口线和患骨纵轴垂直刺入骨痂,在骨折间隙或两骨间隙穿凿2,3针即可分离,较大骨痂用同法穿凿7,8针后,再行手法折断,并且不会在手法折断时再将好骨折断,只会在骨痴需要折断的位置折断。⑦通透剥离法当某处有范围较大的粘连板结,无法进行逐点剥离,在板结处可取数点进针,进针点都选在肌肉,或其他软组织相邻的间隙处,当针接触骨面时,除软组织在骨上的附着点之外,都将软组织从骨面铲起,并尽可能将软组织互相之间的粘连疏剥开来,并将结疤切开,因Ⅰ型小针刀针体较小,是容易达到此要求的。⑧切割肌纤维法当某处因为部分肌肉纤维紧张或痉挛,引起顽固性疼痛、功能障碍时,将刀口线和肌纤维垂直刺入,切断少量的紧张或痉挛的肌纤维,往往使症状立解。此法可广泛应用于四肢腰背部疾病的治疗中。出针出针要迅速,出针后压迫针孔片刻,待其不出血为止,但一般都不出血,用无菌纱布覆盖稍加压胶布固定,或用创可贴敷贴。嘱患者3日内施术处不可沾水、污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ccw.com//mjccjc/120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