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疾病的影像诊断不但需要一些特定的影像学表现,还要有相关的数据支持,尤其是一些细小的骨折和脱位,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我们需要借助一些辅助线、数据来验证。而与骨关节疾病相关的X线测量方法不尽相同、数据繁多。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系统的测量及数据,值得学习借鉴!

(一)肩关节

1.肱骨颈干角

肩关节正位

°~°

<°提示肱内翻,>°提示肱外翻

2.肩锁关节间隙

肩关节正位

2mm~5mm

间隙增宽或对位不佳应考虑肩锁关节脱位;仅间隙增宽而无对位不佳则提示有肩锁关节内损伤或关节内出血。

3.肩峰-肱骨头间距(第二肩关节间隙)

肩关节正位

7mm~14mm

此距离减少,特别是<5mm时提示肩袖断裂;受体位影响大。

4.肩肱曲线

外展90°肩关节正位

正常为光滑自然曲线

肩关节脱位时此曲线正常弧形遭到破坏而出现锐角。

5.肩胛盂前倾角

肩关节轴位

7.06°±3.19°

肩关节脱位或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时此角增大。

6.肱骨头下降率(B/Ax%)

肩关节正位

<10%

表示肩关节松弛程度,分为3度:Ⅰ度,负重时在30%以内;Ⅱ度,负重时在30%以上;Ⅲ度,不负重时达10%以上。

(二)肘关节

1.肱骨角、尺骨角

肘关节伸直正位

肱骨角:男77°~95°,女72°~91°;尺骨角:男74°~99°,女72°~93°

此角变大为肘外翻;变小为肘内翻。

2.携带角

肘关节伸直正位

男5°~10°,女10°~15°

此角变小为肘内翻;变大为肘外翻。

3.桡骨小头脱位测量

屈肘90°肘关节侧位

桡骨纵轴延长线通过肱骨小头中心点

桡骨小头脱位时,骨骺中心点偏离桡骨纵轴延长线。

4.肱骨髁上骨折测量

屈肘90°肘关节侧位

沿肱骨干皮质前划线与肱骨小头中1/3相交

肱骨髁上骨折时,肱骨小头位于肱骨前线后方(箭头示后脂肪垫征)。

(三)腕关节

1.尺骨变异

在腕关节正位X线片上尺桡骨下端长度并非永远在同一水平,尺骨远端或长于桡骨或短于桡骨,把这种尺骨远端相对于桡骨远端的长度变化称为尺骨变异。

尺骨远端长于桡骨远端为尺骨阳性变异,尺骨远端短于桡骨远端为尺骨阴性变异,尺骨和桡骨远端长度相等为尺骨中性变异。

尺骨变异对腕关节不稳和尺骨撞击综合症等腕部病变的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

尺骨变异测量方法

A:阴性B:中性A:阳性

尺骨撞击综合征

是由于尺骨阳性变异,尺骨头增长,使腕部运动受限和运动不平整,造成尺骨反复撞击附着在尺骨茎突上的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对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产生一种“钻式”影响,使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尺侧面更易受到损伤,引起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易于磨损,发生退变、坏死、水平部穿孔和腕骨尺侧的软组织发生退变,尺骨反复撞击和长期压迫引起月骨尺侧缺血性坏死,当尺骨阳性变异较大(2mm),尺骨茎突的压迫也可引起三角骨的缺血性坏死。

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腕关节尺侧疼痛,腕关节尺侧压痛,手握力下降,腕部屈伸及旋转活动受限,远侧尺桡关节压痛并有弹响。

2.月状骨指数(Stahl指数)

腕关节侧位

0.44~0.17中位数0.58

表示月状骨坏死时的变形程度,<0.5为月状骨扁平畸形。

3.桡骨掌倾角

腕关节侧位

67°~97°中位数78.5°

4.桡骨背倾角

腕关节侧位

表示Colle骨折时远端骨片移位程度,10°以内预后良好。

5.桡骨尺倾角

腕关节正位

14°~30°中位数23°

表示Colle骨折时远端骨片移位程度。

6.腕关节不稳

舟月角和舟月骨间距离

29°~79°中位数54°

舟月不稳Ⅲ级为舟月分离,是由于舟月间韧带(SLIL)完全损伤,合并掌、背侧外部韧带的损伤所造成,其静态X线片可见舟月间隙≥3mm,舟月角≥70°、舟状骨皮质环征(戒圈征)。

舟月间韧带(SLIL)

舟月分离

头月角

腕关节侧位

>30°时提示腕骨掌侧不稳。

(四)骨盆及髋关节

1.髋臼角

仰卧骨盆正位

用于评价婴幼儿髋臼的发育程度,>30°时可诊断为髋臼发育不良。

2.sharp角

仰卧骨盆正位

33°~38°

用于评价髋臼发育程度,>40°可诊断为髋臼发育不良。

3.髋臼深度

髋关节正位

男7mm~18mm女9mm~18mm

常与CE角配合使用表示髋臼发育的程度。

4.CE角

仰卧骨盆正位

4岁+15°15岁+20°成人+25°

表示髋臼与股骨头的位置关系,当髋臼发育不全或股骨头形状改变时,此角变小,甚至为负(B)。

5.髋关节四区、Shenton线及Calve线

仰卧骨盆正位

股骨头位于内下区,Shenton线及Calve线连续(右)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时股骨头超出内下区,Shenton线及Calve线不连续(左)。

5.股骨颈干角

髋关节正位

°

<°为髋内翻,>°为髋外翻。

(五)膝关节

1.股骨下角、胫骨上角

膝关节伸直正位,以髌骨下方1.5cm处为投照中心

股骨下角75°~85°(平均81°);胫骨上角男85°~°女87°~98°(平均93°)

用于评价膝内翻、膝外翻。

2.髌骨位置测量

屈膝30°侧位

ABD角10°~20°

>20°为髌骨高位,<10°为髌骨低位。判断韧带断裂后髌骨位置的变化程度,亦可反映髌骨软化症与髌骨位置关系。

3.髌骨高度(Insall-salvati法)

屈膝30°侧位

A/B=男1.01±0.09女1.06±0.12

>1.2为髌骨上移,<0.8为髌骨下移,髌骨软化症及惯性髌骨半脱位者多有髌骨上移。

髌骨高度(Blackburne/Peel法)

屈膝30°侧位

A/B=0.8

>1.0为高位髌骨,此法最可信赖。

4.髌股指数

坐位屈膝30°,球管从尾侧向头侧与小腿平行

A/B<1.6

用于评价髌骨半脱位的程度,>1.6时除髌骨半脱位外还常见于髌骨软化症。

5.髌骨指数

俯卧屈膝55°,球管从尾侧向头侧与床面呈45°

男15,女17

减小提示髌股关节不稳。

6.外侧髌股角

坐位屈膝30°,球管从尾侧向头侧与小腿平行

夹角开口向外

两线平行或开口向内为异常,用于评价髌骨半脱位的程度。

7.髌骨外移度

坐位屈膝30°,球管从尾侧向头侧与小腿平行

>5mm时提示髌骨半脱位。

8.髌骨倾斜角

坐位屈膝30°,球管从尾侧向头侧与小腿平行

>15°时提示髌骨半脱位。

(六)其他

1.拇外翻

10°~12°

>20°可诊断为拇外翻

2.腰骶角

41.1°±1.7°、°~°

角度变化与各种腰痛疾患有关。

向前成角

变小或向后成角时为异常;常见于退行性变或腰椎滑脱。

来源:本文为好医术作者综合整理,仅用于学习交流,转载请标明出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领取价值元关节科会员限时体验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ccw.com//mjccjc/119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