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国家广泛采用的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该疗法整合刺激控制、睡眠限制、睡眠卫生教育和心理认知教育等经过严格科学验证的方法,治疗急慢性失眠,短期疗效相当于、甚至好于安眠药,长期疗效则更好、更稳定,且不易复发。这一疗法的核心理论是刺激控制和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该理论认为,失眠患者不适当的行为(比如在白天打盹,或者晚上睡前在沙发上打盹、在床上或卧室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等)造成了睡眠机会与睡眠能力的不相符,并由此而产生坏的条件反射,从而导致睡前的身体唤醒,干扰入睡。比如,由于患者为了扩大睡眠机会,即使在床上睡不着也不愿意起来,试图入睡,这样的一个可能的后果就是患者越想入睡,越睡不着,因而更烦躁。如此一来,床、卧室和睡眠之间正常的条件反射被弱化,而被一种对睡眠的恐惧的条件反射所取代。当患者在沙发上困倦欲睡时,他可能一走到房间,就条件反射地自动想起之前失败的睡眠经历,因而产生焦虑,并导致身体的再次唤醒,进而失眠。因此,刺激控制理论认为,应该尽量消除这些不适当的行为,减少身体唤醒的强度与频率,重新建立床、卧室、时间与睡眠之间的正面的条件反射,从而帮助患者解除对睡眠的恐惧。
睡眠限制:该理论认为,每个人获得的睡眠量是固定的。如果患者在白天通过小睡或者打盹补充睡眠,必然会导致晚上入睡困难,打乱他正常的睡眠节奏。(比如很多人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最后一天晚上难以入睡,是因为他们在假期无规律的睡眠导致的。)所以,治疗失眠,首先通过限制患者的睡眠时间,使睡眠时间与睡眠机会相符合。如果患者每天睡眠时间被限制,比如5.5个小时,那么患者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也可以固定下来。比如患者每天1点睡觉,早上就是6:30分起床,总共5.5个小时在床上。这时候患者由于失眠,实际在床上睡着的时间可能只有2-3个小时,但不管有没有睡着,第二天早上都是6:30分起床,并且不得在第二天采取任何补觉的措施。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睡眠压力”,或者叫“睡眠动力”,并累积一定的睡眠债务。由于人体有自己的修复系统,当睡眠债务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能在某个晚上缩短睡眠潜伏期,很轻松地入睡。也就是入睡变得很容易,并由此逐步建立对睡眠的信心,逐渐改善失眠症状。睡眠限制除了能缩短睡眠潜伏期外,还能是深睡眠变得更加稳定。长远来看,也可以使睡眠获益持续增加。当患者在1-6:30分这个时间段的睡眠效率达到90%以上达一段时间(具体时间根据各自情况决定)以上时,可以考虑向上滴定,就是把上床时间提前10-15分钟,如此稳定段时间,再继续提前10-15分钟。睡眠限制理论要求患者在规定的上床时间之前必须保持清醒,不能打盹或者小睡,否则会破坏患者自身的睡眠节律。值得一提的是,该理论认为,这一疗法对患者短期内睡眠增益比较小,但可以大大缩短睡眠潜伏期,并使整个睡眠变得更加稳定。
一、认知和行为是心理治疗中的两大学派,他们各有自己的优势,因而心理咨询师更多的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用,在美国的统计数字显示,认知行为疗法有效率90%,治愈率70%。1.行为疗法的原理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连接,你可以自己做一个小实验来理解这个原理,拿一个小镜子以便你能够看见自己的瞳孔,选择一个晚上的时间,先打开灯,5分钟之后再关灯,等五分钟再开灯,开灯的时候要掐自己一下,感觉到疼痛才可以,这个过程重复五六遍,都是在开灯的时候才掐自己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看看自己的瞳孔,每一次开灯瞳孔都会逐渐变大,然后不变。在重复了五六次以后,你不要关灯,只是掐自己一下,你可以看到瞳孔一样会变大。这说明疼痛这种刺激与瞳孔的运动已经建立了连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就力图将各种刺激和睡觉连接起来,当你接收到刺激的时候就会出现困意。2.认知疗法指的是,失眠的人通常有很多错误的观念,这些观念就是造成我们失眠的罪魁祸首,我们来举个例子。有两个人,一个人认为一晚上不睡自己第二天就会非常累,肯定无法好好工作,这样就会受到老板的批评,这个月的奖金可能就没了。另一个人认为一晚上睡不着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即便自己会感觉累一点,但是仍然可以坚持工作。这两种人谁会更容易失眠呢?肯定是第一种人更容易失眠,认知疗法就是要改变我们这种不良的想法,不要让这些不良暗示影响自己。
二、关于失眠问题的几个误区
1、安眠药:安眠药可以让人入睡,对于调整时差、倒班,或者面临重大人生考验的人,偶尔吃一次确实可以助睡眠。但安眠药带来的是浅睡眠,且睡得时间短。最重要的是安眠药只能临时解决一下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治疗失眠症。打个比方,失眠就像一头小狮子,一开始他很小,很容易驯服,如果你害怕他,这时候你给他喂吃的,(就像你对失眠妥协,吃安眠药),那随着他越来越大,他的胃口也越来越大,最终你的食物都喂完了,你也就对他束手无策了。由于身体有耐受性,安眠药总有一点会对你不起作用的。安眠药还会产生心理依赖,不吃就睡不着,最终的戒断时,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失眠,一切又回到原点。2、睡不着是怎么办?有不少网友建议睡不着是,还是要躺在床上并试图入睡,这个方法我也试过,偶尔会起作用,可以换来一点浅睡眠,或者真的睡着了,但是那是以长时间躺在床上无聊、烦躁、担忧换来的,而且不可持续,第二天晚上又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实际上,“躺在床上并试图入睡”,或者“躺在床上即使睡不着也是在休息”,都是十分错误的做法。首先躺在床上,身体和心理并没有放松,实际上根本没得到休息。其次,如果你试图入睡,那么你必然无法放松下来,而只有放松下来,才能真正入睡。因此“躺在床上并试图入睡”和我们的目标:入睡,是非常矛盾的。那么躺在床上睡不着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如果你躺在床30-60分钟,还睡不着,感觉自己很清醒,或者比较烦躁,沮丧,那么,果断起床,做一些家务,或者读书,或者到户外走走,看看电视、听音乐什么的,总之,就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等真的困了在上床。这个时候,我们大部分都能睡着。当然,白天给自己安排好晚上的这些活动,而不要晚上临时去想,这样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另外,所做的事情必须自己感兴趣,这样可以吸引注意力,以防止自己“老是想着回床上睡觉”,而不是专著于手头的事情。这样很快就会放松下来,很快就会困的。3、寻找一切机会使自己睡着。很多失眠的朋友,都会通过在白天找机会打盹,或者晚上提前上床,或者早上醒了很久睡不着,还躺在床上,试图争取点睡眠。其实这也是不对的。这会使我们的睡眠机会与睡眠能力不符,导致睡眠平衡系统紊乱,最终在我们晚上想睡的时候,根本无法睡着。我们每个人需要的睡眠量是固定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失眠的人来说,如果你白天睡多了,晚上肯定很难入睡。打个比方,如果你在银行存10块钱,你中午去了1块,那你晚上只能取到9块钱。而且在白天试图入睡,或者晚上早早上床等行为,往往不能真正实现睡眠,反而造成失败、沮丧的心理,从而再一次恶化了“床——卧室”和“睡眠”之间不愉快的条件反射,久而久之对床和卧室产生害怕心理。而正是这种条件反射,使我们的失眠持续下去,变成慢性失眠。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我们往往因为一件事情而担心导致失眠,最后,变成慢性失眠时,我们可能早对起初担心的事情不在意了,而只剩下对失眠的担心,这就是一些失眠的“维持因素”导致我们失眠持续下去。我的建议是,每天规定时间上床和起床,比如你1-6,到了早上6点,准时起床,不管昨晚睡没睡好。这样慢慢训练自己的身体,知道什么时候醒,什么时候睡觉,重新建立生物钟和床、卧室与睡眠之间积极正向的条件反射。其次,除了睡觉和做爱,不要在床上呆着,也不要在卧室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以弱化这种坏的条件反射。4、喝酒助眠。酒精确实会让人放松,进而入睡,但酒精会导致浅睡眠和早醒。5、很多朋友认为失眠会一直持续下去,也有人认为失眠治好后就不会复发,其实不是这样的。美国医学界对失眠严重性的定义是:每周必须至少有三个晚上有失眠问题(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p3),这就默认了失眠一般不可能每晚都发生。人体有自我调节系统,一旦睡眠债务累积到一定程度,即便是你很焦虑你也能入睡,这时候你会很高兴自己忽然能睡,但内心里搞不清为什么就能睡了,所以带着焦虑的心情,期待自己不要再次失眠,而往往这个时候由于我们不知道如何调节这种焦虑的心情,在身体恢复一段时间以后,又马上陷入新一轮失眠状态之中,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失眠好好坏坏,反复发作。失眠的发作时,很多人由于没有心理准备,会变得更加惊慌失措。他们会忘记之前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重新陷入新一轮的恐慌、沮丧当中。实际上,失眠复发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也可以说是失眠走向康复的必经阶段,必须要经理几个反复,而且复发的康复进程会一次比一次快。如果你对此早有心理准备,那你就不会太惊慌,你只要告诉自己:“哦,这种感觉又来了,他很熟悉,他虽然令我难受,但不会对我产生什么太大影响,更不会致命,我能处理好,我以前就曾经处理的很不错,我会一次比一次处理的好,我可以正好利用这次失眠复发,来总结经验教训、锻炼自己学习来的应对方法,这样我以后就更能应对自如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次复发是好事,说明我向真正的康复又进了一步!”。通过有效的支持性的自我对话,可以大大降低对失眠的焦虑。这样,经历过几次复发以后,我们对失眠不再恐惧和焦虑,失眠自然慢慢离我们远去。
赞赏
长按白癜风可以治疗得好吗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ccw.com//mjcczl/7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