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科护理常规
一、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1、患者急性、意外伤害多,均出现自理障碍,易造成心理障碍。
2、易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疾病恢复所需时间长。
1、评估患者病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有无合并脏器损伤。
2、评估患肢有无合并神经损伤,患肢末梢血运、感觉及运动情况。
3、评估患者既往病史、耐受能力、手术区域内软组织损伤程度。
4、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意外创伤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经济承受能力,自理能力。
5、术后需评估患者麻醉复苏情况、管路通畅情况。
6、指(趾)端血运、感觉、运动、肿胀情况。患者对疼痛耐受的评估。
7、有无合并症的发生。
(一)常规护理
1、做好心理护理,指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2、根据病情选择饮食。
3、卧硬板床,抬高患肢并置功能位,减轻肿胀,促进回流。
4、卧床患者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
(二)术前护理
1、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化验、X片等)。
2、遵医嘱完成各项术前准备(如备皮、配血、术前给药等)。
3、床单位的准备。
(三)术后护理
1、根据麻醉方式执行麻醉后护理常规。
2、根据手术部位及方式摆放合适的体位(原则是抬高患肢,促进回流)。
3、患者疼痛剧烈时,应仔细查找原因并给予有效止痛剂。
(四)病情观察
1、重病人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出入量。根据病情及时评估,上报医生做出正确判断,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2、仔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伤口敷料渗血情况,渗出多时及时更换,保持各种管路通畅。
3、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评估并上报医生做出正确判断,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营养,告知患者戒烟的重要性。
2、心理指导鼓励病人讲出自身的感受,给予针对性的处理。
3、功能锻炼的指导做示范动作教会患者锻练的方法。
4、并发症的预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及方法。
二、皮牵引护理常规
无创,牵引重量小,多用于四肢牵引。
1、患处血液循环、包括肿胀、皮肤温度、感觉、动脉搏动等情况。
2、了解患者对皮牵引的认识和心理反应。
3、评估牵引装置及相关用物是否完好。
1、皮牵引前清洁患肢,向患者或家属解释皮牵引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顾虑,取得患者配合。
2、维持有效牵引,每班检查牵引装置是否恒定,若有松脱随时调整。维持牵引体位,不随意增减牵引重量。
3、仔细观察牵引部位皮肤有无感染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活动、感觉、麻木等情况,冬季注意牵引肢体保暖。
4、保持牵引皮肤完整性,在易受压部位置棉垫加以保护,保持患肢清洁。
1、指导患者进行高蛋白、高热量、富含钙及易消化的食物,鼓励病人多饮水、多食蔬菜和水果。
2、鼓励患者肢体功能锻炼。
三、骨牵引护理常规
牵引力量大、持续时间长;是有创牵引方式,所以可能发生感染。常应用于颈椎骨折、脱位,肢体开放性骨折及肌肉丰富处的骨折。
1、患处血液循环、包括肿胀、皮肤温度、感觉、动脉搏动等情况。
2、了解患者对皮牵引的认识和心理反应。
3、评估牵引装置及相关用物是否完好。
1、骨牵引前清洁患肢皮肤,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骨牵引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心理顾虑,取得配合。
2、维持骨牵引的效能:
(1)每班检查患者体位及牵引装置是否合适,不得随意改变体位。
(2)保持牵引锤悬空,牵引绳与患肢长轴平行。
(3)牵引绳不能受压,不能承受任何重物,颅骨牵引时,每班检查牵引弓螺母松紧,防止牵引弓脱落。
(4)牵引时间一般为6-8周,不得擅自终止。
3、仔细观察牵引部位皮肤有无感染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活动、感觉、麻木等情况,冬季注意牵引肢体保暖。
4、预防骨牵引针眼感染。保持针眼处周围皮肤清洁,一旦发现针眼处敷料被血迹污染,应及时更换,针眼处每日滴75%乙醇两次。
5、预防并发症:
(1)预防坠积性肺炎:指导患者深呼吸、有力咳嗽、定时拍背,练习起坐等,改善呼吸功能。
(2)预防压疮: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和干燥,定时翻身,使用气垫床、减压贴等,避免拖、拉、久压局部。
(3)防止便秘:鼓励多饮水,多食含丰富粗纤维食物,按摩腹部等。
1、嘱患者牵引期间维持牵引体位,切勿自行增减牵引重量。
2、嘱患者若出现牵引肢体局部疼痛、麻木、肿胀等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四、石膏固定护理常规
医用石膏是利用其加热、脱水,再遇水分时便可结晶硬化的特性,以达到固定骨折,制动肢体的目的,常用于骨折整复后的固定,畸形纠正,关节损伤及关节脱位复位后的固定等。
1、局部软组织受压情况。
2、石膏表面有无浸血、边缘有无渗血及擦伤。
3、患肢感觉、运动、肿胀、血循环情况。
4、固定肢体肿胀消除程度。
1、搬动卧硬板床病人时,用手掌托石膏,忌用手指捏石膏。
2、石膏未干前,用灯泡烤干或用风扇吹干,防止石膏受潮及污染。
3、抬高患肢,保持功能位置,石膏下用软枕支托。
4、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
5、观察患肢感觉、运动、肿胀程度、末梢血液循环及敷料渗血情况。
指导患者未固定关节的功能锻炼及固定部位的肌肉等长收缩锻炼,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五、骨折护理常规
骨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中断。
1、骨折的类型。
2、骨折的稳定程度。
3、患肢感觉及运动情况。
4、局部症状。
5、是否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6、X线片示骨折移位程度。
(一)常规护理
1、心理护理: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安慰病人,减轻其焦虑心理。
2、饮食:给予骨质愈合所需的营养需要。
(二)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患肢感觉、运动、皮温、血运等情况。
2、如有疼痛,查明原因,及时给予处理。
3、注意外固定处的松紧,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预防肿胀。
5、外固定期间应注意未被固定的关节的活动,解除外固定后再行整个肢体的活动。
6、预防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一)环境:环境应安静舒适并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提供方便。
(二)心理指导:
1、讲解疼痛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2、说明外固定的意义,抬高患肢的目的。
3、介绍功能锻炼的意义,以取得配合,并教其正确的方法。
(三)做好饮食指导。
六、关节脱位和损伤护理常规
关节脱位是指由于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关节,或关节有病理性改变,使骨与骨之间相对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失去部分正常对合关系的称半脱位。
1、局部表现:疼痛、肿胀、畸形。
2、功能障碍。
3、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神经、血管、肌肉肌腱的损伤。
(一)常规护理
1、心理护理:给予病人生活上的照顾,精神安慰,减轻紧张心理。
2、活动指导:
(1)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2)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3)协助医生及时复位,并向病人讲述复位后固定的重要性,防止习惯性脱位。
(二)病情观察
1、石膏固定者,观察末梢血液循环情况,肢端出现肿胀、麻木、皮肤青紫、皮温降低及疼痛,说明有血液循环障碍,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2、牵引病人应观察是否为有效牵引,有无压迫神经的症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
(三)疼痛的护理
1、疼痛时给予止痛剂,局部早期可冷敷,超过24小时局部热敷以减轻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
2、抬高患肢,保持功能位,以利消除肿胀。
3、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四)准备手术的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为了促进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防止关节功能障碍,避免发生再脱位,在关节脱位复位数日后,开始适当进行关节周围肌肉的收缩活动和其他关节的主动活动。
七、骨盆骨折护理常规
骨盆骨折多是由直接暴力所造成,如车辆碰撞或倒塌重物挤压。因盆腔内有许多重要器官存在,骨折时极易受累。
1、局部感觉及运动情况。
2、髋关节运动情况。
3、耻骨联合、腹股沟、会阴部皮肤情况。
4、腹部、耻骨联合压痛情况。
5、大、小便情况。
6、骨盆挤压及分离试验。
7、X线检查的情况。
(一)常规护理
1、稳定患者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合并直肠损伤时严格禁食,行直肠修补和结肠造瘘术后致便秘时鼓励病人多饮水,进食纤维素多的食物。
3、合并休克时应少搬病人,防止出血。
(二)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记录。
2、判断有无合并盆腔脏器损伤,观察有无血尿、血便、急性腹膜炎刺激症状。
3、行膀胱造瘘术后及尿道修补术后的患者,观察尿液的性质、颜色、尿量并及时通知医生。
4、注意观察耻骨联合、腹股沟、会阴部有无肿胀及皮下淤血。
(三)疾病护理
1、行骨盆悬吊牵引时,定时抬臀,防止压疮。
2、病人主诉疼痛时查明原因,遵医嘱应用止痛剂。
3、行直肠修补、结肠造瘘术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4、行膀胱造瘘术后及尿道修补术后的患者,加强造瘘口、尿道口及导尿管的护理。
5、倾听患者主诉,了解髋关节活动及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情况。
(一)心理护理: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病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二)饮食指导:对能进食的患者做饮食指导。
(三)功能锻炼
1、及早鼓励并指导病人做抗阻力肌肉锻炼,按摩肌肉的方法。
2、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功能锻炼的意义和方法。
3、与医生共同制订功能锻炼的计划。
4、了解病人及家属掌握功能锻炼方法的情况。
5、做出院指导时告知病人复诊的时间,调整功能锻炼计划。
(四)医疗护理配合措施
1、给病人及家属讲解留置导尿管的基本知识。
2、讲解造瘘口周围保持清洁干燥的重要性。
八、股骨颈骨折护理常规
原指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绝大多数因骨折线均在关节囊内,故又称为股骨颈囊内骨折。
1、评估骨折的类型及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
2、局部表现:疼痛、畸形、被动体位。
3、牵引位置是否为有效牵引。
4、患肢肌肉有无萎缩。
5、手术后有无切口感染。
(一)常规护理
1、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转归情况,使病人配合治疗和护理。
2、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饮食,多食粗纤维食物、防止便秘。
3、活动指导:术后尽量早活动,2—3周后可指导病人下地,但不负重。恢复期,不盘腿,不坐矮凳,以预防髋关节脱位。
(二)疾病护理
1、病人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2、定时更换体位,防止压疮。
3、注意保持牵引位置。
4、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一)心理指导:介绍有利于病情恢复的条件,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相关知识的介绍:
1、讲解患者骨折的类型及治疗方法
2、讲解可能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
3、告诉病人及家属保持正确体位的重要性。
4、根据患者骨折的类型指导患者的合适体位。
5、指导患者做扩胸运动。
6、指导患者做肢体主动活动。
九、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护理常规
全髋关节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采用金属及高分子聚乙烯材料模拟人体的髋关节和股骨头,用以代替严重受损关节的一种功能重建手术,从而使病人恢复髋关节的功能。适用于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
(一)病情评估
1、生命体征。
2、髋关节活动状况。
3、是否存在疼痛或其他不适等症状。
(二)对髋关节置换术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三)自理能力。
1、按骨科病人一般护理措施。
2、术前护理:
(1)髋关节置换术对病人创伤较大,有针对性地做好宣教,为术后的功能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
(2)对年龄较大,自理能力较差的病人,及时给予生活上的协助。
(3)遵医嘱及手术要求,做好术前常规准备。
3、术后护理:
(1)按全身麻醉病人护理要点。
(2)定时监测血压、心率、脉搏及呼吸的变化,发生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髋关节不能外旋内收,可在双腿之间放置外展垫,以防髋关节脱位。
(4)观察伤口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并进行记录。
(5)预防褥疮、肺炎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6)鼓励病人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7)鼓励病人多食蔬菜、水果,预防便秘。
(8)给病人放置便盆时,应防止患侧髋关节外旋和内收,遵医嘱指导病人进行活动患肢,屈膝、髋不得超过45度,术后第1—2天进行踝关节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防止血栓的形成;术后第4—6天,床边坐起,脚踩小凳,屈髋90度,第7天,扶双拐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负重。
1、继续进行患肢肌肉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直及肌肉萎缩。
2、遵医嘱进行患肢负重行走,注意安全。
3、非骨水泥固定者,2个月不能负重。
4、术后半年内不能跷“二郎腿”、下蹲、盘腿、侧卧、坐矮椅子。
十、脂肪栓塞综合征护理常规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外伤,骨折等严重创伤的并发症。多见于长骨干骨折后,骨髓脂肪入血流形成脏器和组织的脂肪栓塞,临床上以呼吸困难,皮肤粘膜出血及神经系统症状为主,重者可因肺部病变导致呼吸衰竭。
1、有无发热。
2、有无意识障碍、嗜睡、昏迷或谵妄。
3、有无呼吸困难。
4、有无皮肤出血点。
(一)预防:对骨折处进行外固定,操作时手法轻柔,对预防脂肪栓塞很重要。
(二)常规护理
1、做好家属心理护理,配合治疗和护理。
2、搬动病人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三)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2、观察意识状态。
3、观察呼吸困难的程度。
4、观察有无发热。
5、注意观察动脉血氧分压。
(四)疾病护理
1、注意保护头部,头部降温、脱水治疗,用以治疗脑水肿。
2、遵医嘱保证药物的治疗。
3、预防感染。
4、控制晶体液量,避免加重脑水肿、肺水肿。
5、轻症者可给予鼻导管、面罩吸氧,重症者应建立通畅的气道,用呼吸器辅助或控制呼吸,保证足够的通气量。
脂肪栓塞综合征重在预防。骨折后应进行正确的固定,操作手法轻柔,对预防脂肪栓塞十分重要。告诫骨折患者骨折处未固定时应绝对禁止活动。
五、四肢骨折术后护理常规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及生命体征。
2、评估患肢感觉、运动情况及有无血管、神经损伤。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2、观察患肢感觉、运动、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3、抬高患肢,可稍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4、观察敷料渗血情况。
5、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6、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如有并发症发生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饮食指导: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及富含维生素饮食。
2、根据病变部位,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六、手外伤护理常规
外伤致手和腕部骨折、脱位及软组织损伤而导致手部功能障碍和畸形称为手外伤。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及生命体征。
2、评估患手感觉、运动及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1、执行骨科护理常规。
2、术前妥善处理流血伤口,严密观察患手感觉及术后观察敷料渗血情况。
3、术后观察敷料渗血情况。
4、抬高患肢,可稍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5、观察患手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6、观察患手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指导患手功能锻炼及寒冷季节注意保暖。
七、断指再植术后护理常规
断指再植是对完全离断或不完全离断的指体,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其进行清创、血管吻合、骨骼固定以及修复肌腱和神经,将指体重新缝合到原位,使其完全存活并恢复一定功能的精细手术。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及生命体征。
2、评估再植指体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毛细血管充盈反应、动脉搏动情况及有无血管危象。
1、绝对卧床10~14天。
2、室温保持在20~25℃。室内绝对禁烟并限制人员探视。
3、抬高患肢,可稍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指体肿胀。
4、患肢保暖,一般用40~60W照明灯照射再植指体,灯距30~40cm。
5、遵医嘱及时、准确应用抗凝、解痉、止痛药物。
6、严密观察再植指体的末梢血液循环情况。正常情况下,再植指体颜色红润,指腹饱满,按之有弹性,毛细血管反应良好。及早发现血管危象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1、术后3周左右:康复重点是预防和控制感染。未制动的关节可做轻微伸屈活动,以免因长期制动而影响关节活动。
2、术后4~6周:康复重点是预防关节僵硬、肌肉和肌腱粘连及肌肉萎缩。以主动活动为主,练习患指伸屈、握拳等动作。被动活动时动作轻柔,并对再植部位妥善保护。
3、术后6~8周:康复重点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软化瘢痕,减少粘连。加强受累关节的主动活动,患手做提、抓、挂的使用练习。
八、皮瓣移植术后护理常规
皮瓣移植术又称带蒂植皮术,皮瓣移植后的血运暂时完全由蒂供应,移植后,皮瓣与植皮区建立新血运关系,待皮瓣能从植皮区获得充分血运后,方可将蒂切断。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及生命体征。
2、评估皮瓣血液循环情况。
1、卧床休息一周。
2、姿势固定3~4周。
3、抬高患肢,可稍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皮瓣肿胀。
4、观察皮瓣血液循环情况及皮管是否扭转、牵拉是否过紧、蒂部是否受压。
5、皮瓣观察部位:观察皮瓣远端,单蒂皮瓣的远端是距离蒂部最远的边缘,双蒂皮管的远端是皮管的中段。
6、皮瓣皮管训练:肠钳阻断法(适用扁平皮瓣):用套有乳胶管的肠钳夹紧蒂部,训练时间首次以15分钟开始,1~2次每日,逐渐增加至2小时每次,如阻断2小时后皮瓣无发绀,松开肠钳血供恢复后无显著反应性充血,即可行断蒂术。(橡皮筋阻断法适应于皮管。)
1、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防止激动、愤怒等而导致血管痉挛。
2、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直接或间接吸烟,不饮用含咖啡因液体如咖啡、茶水、可乐等。
九、腕管综合征术后护理常规
腕管综合征又称腕管狭窄征,指腕部外伤、骨折、脱位、扭伤或劳损等引起腕横韧带增厚、管内肌腱肿胀、淤血机化使组织变性或腕骨退变增生,官腔内周径缩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引起手指麻木无力为主的一种病症。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及生命体征。
2、评估患侧手指感觉及运动功能。
1、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2、观察手术切口敷料渗血情况,防止积血引起神经粘连与卡压。
3、抬高患肢,可稍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4、术后及早行手指功能锻炼,以尽快恢复手指功能。
5、保守治疗患者应限制腕关节活动,促进腕管内水肿消退。
注意休息,避免手腕长时间剧烈活动。
十、截肢术后护理常规
截肢术是一种常用于肢体严重创伤、感染(如气性坏疽)、恶性肿瘤、神经损伤及周围血管损伤、先天畸形而无法矫正或影响功能等疾病的手术。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及生命体征。
2、评估患肢残端有无出血及疼痛。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2、观察患肢残端敷料渗血情况。
3、床旁备2米长止血带和止血钳(或气压止血带),防止残端大出血。
4、抬高患肢,可稍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5、遵医嘱及时处理患者切肢痛。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假肢及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悲观情绪。
十一、麻醉苏醒期间护理常规
一、硬膜外麻醉后护理常规
1、备好麻醉床、监护仪、吸氧装置。
2、病人回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6小时。
3、给予吸氧、生命体征监护。
4、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30分钟记录一次,至少4次,每小时记录一次,至少两次。
5、禁饮食6小时后按医嘱进食。
6、指导并协助家属给予按摩双下肢。
二、全麻后护理常规
1、备好麻醉床、监护仪、吸氧面罩、吸痰装置。
2、病人回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6小时,未清醒前头偏向一侧。
3、给予面罩吸氧、生命体征监护。
4、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至少4次,每小时记录一次,至少两次。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6、禁饮食6小时后按医嘱进食。
7、指导并协助家属给予按摩双下肢。
(来源:网络)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白癜风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