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ONFH)又称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系骨科常见且难治性疾病。由于坏死的骨组织脆弱,加之髋关节需要负重,日久就会发生股骨头结构改变甚至塌陷的系列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严重者影响全部髋关节。因此本病有“轻则致残,重则致瘫”的说法。本期唯医FM为您讲解股骨头坏死的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分期、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一、ARCO分期

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把股骨头坏死分为0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如表1所示)。其中Ⅰ期、Ⅱ期、Ⅲ期根据坏死的不同程度又可细分为三度,分别用A、B、C表示。

0期股骨头坏死属于股骨头坏死的超早期,活检结果符合坏死,其余检查正常。这种情况临床很难发现,偶可见于高危人群的检测或发现一侧股骨头坏死后对另一侧股骨头的穿刺活检检查。

Ⅰ期股骨头坏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股骨头坏死早期(如图1所示),X线片无法查出,主要通过ECT或MRI等影像检查来确诊。分期的依据是股骨头坏死部位在股骨头骨髓腔或中央。Ⅰ期A类的股骨头受累程度小于15%,B类处于15%~30%之间,C类大于30%。

▲图1股骨头坏死ARCO分期I期

Ⅱ期股骨头坏死在X线片上会有异常现象,表现为股骨头呈斑驳样硬化和有空囊形成。无论是X线片还是CT片,此期均无股骨头塌陷象征,无髋臼的改变,但是股骨头损伤受累部位扩大,损伤区包括股骨头内侧、中央和外侧(如图2所示)。股骨头坏死Ⅱ期A类的股骨头受累程度小于15%,B类在15%~30%之间,C类大于30%。

▲图2股骨头坏死ARCO分期II期

Ⅲ期股骨头坏死的CT片表现为囊状空洞,骨质硬化,软骨断裂。MRI影像显示多层次骨质、软骨断裂。股骨头受累部位损伤区仍为内侧、中央和外侧。股骨头坏死Ⅲ期A类的股骨头新月征长度占股骨头的比例小于15%或塌陷小于2毫米,B类股骨头新月征长度占股骨头15%~30%之间或塌陷在2~4毫米之间,C类股骨头新月征长度占股骨头的比例大于30%或塌陷约为4毫米。

▲图3股骨头坏死ARCO分期Ⅲ期

Ⅳ期股骨头坏死即我们所说的股骨头坏死的末期,此期X线片显示为关节面扁平、关节间隙狭窄、髋臼有骨硬化改变、囊腔形成、边缘生成骨赘。

▲图4股骨头坏死ARCO分期IV期

二、诊断

早期股骨头坏死包括ARCO分期中的0期、Ⅰ期、Ⅱ期。本期患者多无症状或有单侧髋关节轻微症状,容易漏诊,无创辅助检查方面主要依赖MRI。

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无论有或无高危因素,有或无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下述检查之一即可进行诊断:

X片表现为坏死灶被硬化带包绕,节段性塌陷,新月征,股骨头塌陷但关节间隙维持;

CT图表现为轮廓清晰的坏死灶,软骨下骨折;

MRI图表现为T1相,带状低信号;T2相,双线征;T2抑脂相,坏死灶周缘高信号带;T2抑脂相,股骨头、颈除病灶区外骨髓水肿,且T1相为带状低信号。

三、鉴别诊断

对具有类似临床症状、X线改变或MRI改变的患者,应作出鉴别。

早中期髋关节骨关节炎、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类风湿关节炎、股骨头内软骨母细胞瘤、暂时性骨质疏松症、软骨下不全骨折、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滑膜疝、骨梗死、关节结核或感染等11种疾病的具体鉴别诊断方法,您可点击文末最下方阅读原文继续学习。

唯医内容小调查

喜欢什么内容

我就发什么信息

说出您的想法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ccw.com//mjcczl/129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