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扁平髋专科治疗医院 >> 扁平髋饮食 >> 腹部肌肉评估与解剖学分析
11月20日河南针刀医学临床特色精讲培训班通知←点击链接查看
备注:提前报名优惠元
腹部肌肉评估与解剖学分析
腹直肌
起点:耻骨嵴和耻骨联合
止点:第5-7肋的肋软骨和胸骨剑突
肌纤维走行:垂直
功能:通过胸廓与骨盆的前方靠近,达到脊柱屈曲。固定骨盆时,胸廓将靠近骨盆;固定胸廓时骨盆将更靠向胸部
神经支配:T5、6,T7-11,Tl2,腹侧支
肌力不足:这块肌肉的肌力下降会造成脊柱屈曲能力的下降。处于仰卧位时,后倾骨盆的能力或者使胸廓向骨盆靠近的能力会下降,抬头或者抬上部躯干会变得困难。为了颈前肌能够在仰卧位下使头部抬起,腹前肌群(特别是腹直肌)必须固定胸廓。在站立位时,这块肌肉肌力下降会产生骨盆前倾和弓背姿势(也就是增加腰椎的前凸)
腹直肌和腹直肌鞘的横截面
弓状线以上(1),腹内斜肌(b)腱膜分层,腹内斜肌腱膜前层和腹外肌(a)腱膜会合构成腹直肌鞘腹侧层,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c)腱膜会合构成腹直肌鞘背侧层。
在弓状线以下(2),三块肌肉的腱膜会合构成了腹直肌鞘腹侧层,腹横筋膜构成背侧层。
腹外斜肌,前束纤维
起点:起自第5-8肋外表面,与前锯肌交叉错杂
止点:移行为一条宽而扁平的腱膜,止于白线,白线是一条从剑突开始延伸的腱索中缝11月12日龙氏正骨(治脊疗法)手法复位精讲班(广州站)←点击链接查看
肌纤维走行:向内下斜行,最上面的肌纤维更靠近内侧
功能:双侧活动时,前束纤维弯曲脊柱(使胸廓和骨盆在前部靠近),保护和压紧腹部脏器,降胸廓助呼吸。腹外斜肌的前束纤维做单侧运动能旋转脊柱,使胸廓向前(当骨盆被固定时),或骨盆向后(当胸廓被固定时)。
支配前束纤维和后束纤维的神经:(T5、6),T7-11、Tl2
腹外斜肌,侧束纤维
起点:第9肋外表面,与前锯肌交叉错杂;第10-12肋的外表面,与背阔肌交叉错杂
止点:和腹股沟韧带伴行,止于髂前上棘、耻骨结节和髂嵴的前外上部
肌纤维走行:肌纤维斜向下并向内延伸,但较前束更朝下方
功能:双侧收缩时,腹外斜肌侧束纤维可以屈曲脊柱,主要影响腰椎,后倾骨盆;腹外斜肌侧束纤维与同侧腹内斜肌侧束纤维一起做单侧收缩,可以侧屈脊柱,使胸廓和髂嵴靠近。这些腹外斜肌侧束纤维也可以和对侧腹内斜肌一起作用来旋转脊柱。
腹内斜肌,前下束纤维
起点:腹股沟韧带外侧,少部分起自髂嵴靠近髂前上棘的位置
止点:随腹横肌止于耻骨嵴,耻骨肌线的内侧和白线腱膜
肌纤维走行:横跨下腹部
功能:前下束纤维和腹横肌协同压紧和保护下腹部脏器
腹内斜肌,前上束纤维
起点:髂棘中线前1/3
止点:白线的腱膜
肌纤维走行:斜向内侧和斜向上
功能:双侧收缩,前上束纤维屈曲脊柱(胸廓和骨盆向前靠近),保护并压紧腹部脏器,降肋助呼气。单侧腹内斜肌的前上束纤维与对侧腹外斜肌的前束纤维协同收缩可以旋转脊柱,使胸廓向后(当骨盆固定时),或骨盆向前(当胸部固定时)。
腹内斜肌,侧束纤维
起点:髂嵴中部和胸腰筋膜
止点:第10-12肋的下缘,以及腹白线
肌纤维走行:斜向上和内侧,但相对于腹内斜肌前束纤维更多为向上方向
功能:双侧收缩时,侧束纤维屈曲脊柱(使胸廓和骨盆在前方靠近)和降低胸廓。这些腹内斜肌的侧束纤维与同侧的腹外斜肌侧束纤维协同做单侧收缩,可以侧屈脊柱,使胸廓和骨盆靠近。这些腹内斜肌侧束纤维也和对侧腹外斜肌共同收缩来旋转脊柱临床实践经验教学班11月29日《北京》开班←点击链接查看
支配前、外侧纤维的神经:T7、8,T9-12,LI,髂腹下支,髂腹股沟支,腹支
腹横机
起点:下6对肋软骨的内表面,边缘与膈肌交叉错杂;胸腰筋膜;髂嵴内唇的前3/4;以及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3处
止点:宽腱膜形成的白线,耻骨嵴和耻骨梳
肌纤维走行:横向(水平)
功能:像腰围一样使腹壁变平并压紧腹部脏器;呼吸时上部肌肉纤维可以帮助减小肋骨胸骨角。这块肌肉可以压缩脏器并稳定白线,而在侧屈躯干时不起作用,其可以保证前外侧躯干肌起更好的作用
神经支配:T7-12、L1、髂腹下支、髂腹股沟支及腹侧支
肌力不足:使前腹壁凸起,将间接导致脊柱前凸。当在仰卧位屈曲或俯卧位过伸时,如果腹横肌薄弱,往往会出现侧向凸起的情况
上腹肌和下腹肌的区别
通常将腹部肌肉分为上、下两部分进行肌力评定。上、下腹部肌肉的肌力分级往往不同。如果相同的肌肉进行两个测试,由于测试难度的差异导致评估肌力结果不同,那么两个测试应当保持相当恒定的比率。
按照频率顺序,列出上、下腹部肌力强弱的组合
1.上腹部肌力强,下腹部肌力不足
2.上、下腹部肌力不足
3.上、下腹部肌力都强
4.上腹部肌力弱,下腹部肌力强
上、下腹部的肌肉强度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一个能做50个及以上仰卧起坐的受试者在做腿下落试验时的得分可能低于正常水平,该受试者可通过做特别定位于腹外斜肌的运动来增强下腹部的肌力。11月15日北京黄存增一针听(耳聋、耳鸣)针刺技法临床带教班←点击链接查看
当从仰卧位缓慢抬起头部和肩部启动躯干屈曲时,胸部下压并被拉向骨盆。同时,骨盆后倾。这些动作明显是由腹直肌收缩引起的。
胸部下压的同时,肋骨向外张开,胸骨下角增大。这些运动与腹内斜肌的作用并存。
躯干屈曲很复杂,其中包括髋关节屈曲,我们将会观察到原本扩张的胸廓现在被向内牵拉,胸骨下角减小。腹外斜肌的前束纤维也发挥作用。
在躯干屈曲过程中,由于胸椎的屈曲导致腹外斜肌的后侧束纤维被拉长。这些腹外斜肌的纤维收缩将后部肋骨拉向髂嵴前方,这样做的过程中,胸椎伸展,没有弯曲。
对于左、右腹外斜肌不协调情况下的脊柱侧凸患者,会观察到腹外肌肉的作用。在对称牵拉下可观察到脊柱屈曲;但是,在上抬躯干朝向大腿屈曲的过程中,若一侧的腹外斜肌肌力更强则会出现胸椎伸展、胸廓向前方旋转的情况。
在上抬躯干中的髋屈曲时相,躯干保持屈曲状态下,腹直肌、腹外斜肌的前束纤维、腹内斜肌的前上束纤维将缩短。相反,腹外斜肌的后外束纤维延长。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个体在有能力做仰卧起坐的情况下却无法通过腿下落试验
此图展示了拥有强有力腹外斜肌的个体在仰卧起坐时,躯干保持挺直并且下腹部向上、向内牵拉
关于举办“全国第届新型膏药、液体膏药、三伏贴、乳膏剂及美容涂膜剂制作培训班”的通知
膏药是中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多年临床应用历史,历代名医无不高度重视,形成了中医外治独有的特色和成就。由于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膏药这一历史传统疗法,一度被冷落,即使民间有人用之,但大多还是沿用古方、古剂,无任何创新,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需要。现在医学中出现了许多难题和困惑,人们又想起了祖先遗留下的这一宝贵财富。为了努力响应国家支持中医发展的大好政策,加大力度普及和推广传统膏药、新型膏药、液体膏药等制作工艺技术及治疗技能,依靠多年膏药培训制作治疗经验,医院主办,“全国第届新型膏药、液体膏药培训班”将定于年11月22日在陕西西安举办。届时将由本院膏药制作专家授课,欢迎贵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参加。
授课宗旨:“以科学为基础、以实用为重点、以疗效为目的、毫无保留、全部公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讲授与操作相结合,确保每位学员学习完成后能够独立制作多种膏药,并赠送多种疾病的膏药配方,同时只要学会了这些膏药的制作工艺,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秘方、验方制作出临床需要的多种膏药,在治疗中开辟自己捷径新路。
一、膏药的应用范围: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乳腺增生、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软组织疼痛、四肢麻木、急慢性鼻炎、面神经麻痹、痛经、胃疼等。
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医院
山东铎文医疗科技有限医院
北京恒安惠众科技有限公司
凡从事中医科、骨科、风湿科、疼痛科、针灸推拿科、康复理疗科、内科、医院、门诊、诊所的临床医生及工作人员均可报名参加。
1.学员结业后医院颁发结业证。
2.报名时请带1寸或2寸彩照2张
培训时间:年11月22日-11月24日(21日全天报到)
报道地点:西安市之茂酒店(西安市莲湖区西北三路习武园1号)
培训费:¥元/人(包括培训注册费、培训费、资料费、膏药涂覆成型机一台)培训期间食宿费用自理,提前报名者住宿可由会务组协调安排。因名额有限,提前报名并支付元定金可优惠元。
请及时填写报名回执表并传真或发电子邮件至组委会,我们将根据回执情况提前半月向您寄发培训报到须知,告知详细的培训日程安排及其他具体事宜。
李璐( 石学敏院士主持完成科研项目25项,其中“醒脑开窍针刺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被评为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大医药推广项目之一,“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9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香港“求是”科技成就奖,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主编著作23部,曾作为主编主持了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及新世纪一版《针灸学》教材的编写。目前承担国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重点课题2项。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40余名。在他的带领下,针灸学科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医和针灸学科医、教、研基地。他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被海内外患者和中外媒体誉为“华夏第一针”。
卞金玲:天津中医院针灸科,石学敏院士助手,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针灸特需病房主任,从事针灸专业30余年,主要特长为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病、周围神经损伤等疾患。在针刺治疗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及各种痛症,颇有专长;尤其在治疗脑梗塞、脑出血、脑供血不足、面瘫、颈椎病和针刺止痛等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曾赴德国、日本等国,进行医疗、教学工作。在从事针灸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近年来,取得科技进步奖4项,取得科研成果3项,发表论文10余篇,作为主要作者出版专著3部。
高淑红:主任医师、天津中医院针灸部病区主任、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病治疗特长:从医30余年,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其各种合并症,周围性面瘫、颈腰椎关节病等;擅长运用中药、针灸综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失眠、支气管炎等内科疾病。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针刺三阴交治疗急性尿潴留的临床研究”。
张春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中医院针灸部针灸部副部长。专病治疗特长: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24年,师承中国工程院院士、针灸大家石学敏教授,擅长治疗中风偏瘫及其合并症、脑供血不足、面瘫、痴呆、吞咽障碍、郁证、颈腰椎关节病及各种疼痛等。发表国家级杂志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石学敏针灸全集》副主编,6年,科学出版社。《脑卒中与醒脑开窍》编委,7年,科学出版社。《常见病实用针灸配方》编委,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等著作
05
参加对象
各医院推拿科、儿科、中医科、理疗科、疼痛科、康复科从事推拿、软组织损伤、脊椎病、理疗、骨伤、康复、针灸、针刀等科室医师、理疗师和各从事针灸技术、推拿、教学、科研机构、从事医疗保健有关人员以及儿童家长等。06
开课时间
年11月30日--12月1日(11月29日全天报到)北京07
授课内容
01培训费元。
02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03参加学习者需提前交元报名费,上课位置按照报名顺序安排,先交费,可以有相对好的位置,尤其临床看的比较清楚。
08
报名方式
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