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是人体最稳定的关节结构之一,因为它我们才可以快乐的奔跑,但是,髋关节可一点都不简单。接下来我们一齐揭开髋关节的神秘面纱。

髋关节的组成

髋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构成,是多轴的球窝状关节。

人体髋关节1.整体解剖2.冠状面剖面图

股骨头就是支撑身体上半部分的两根骨头,具体位置在骨盆下方。股骨是人体最重要的骨骼,股骨头更为重要,人的直立行走、活动、劳动都依靠股骨头的支撑作用。因为人体对股骨头的经常性的使用,所以股骨头也是人体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之一,最常见的损伤就是股骨头坏死。

髋臼是髋骨外面中央的环形关节窝,由髂、坐、耻三骨的体构成,与股骨头相关节,其底部中央粗糙,无关节软骨附着,称为髋曰窝。窝的周围骨面光滑,附以关节软骨,称为月状面。髋臼的前下部骨缘凹入,称为髋臼切迹。

髋臼位于髋骨外侧面中央,呈半球形深凹,直径30~50mm,表面覆盖厚约2mm的透明关节软骨,呈半月形分布。中央是髋臼窝,无软骨覆盖,由哈佛腺充填,可以随关节内压力的增减挤出或者吸入关节液,以维持关节内压力的平衡。髋臼边缘的环形关节盂唇可以加深、加宽髋臼,使髋臼容纳股骨头的大部并处于稳定的位置,加强了髋关节的稳定性。

髋关节的运动

髋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及环转运动。

屈曲0°~°

伸展0°~15°

内收0°~45°

外展0°~45°

内旋0°~45°

外旋为0°~45°

髋关节的关节囊和韧带

①髂股韧带是全身最强的韧带,起于髂前下棘,向下呈“人”字形,经关节囊前方止于转子间线。

作用:加强关节囊

限制大腿过伸(伸15°)

限制大腿内收

限制过伸引起的脱位

整复髖关节脱位时,利用此韧带作为支点

②耻股韧带位于髋关节内側,略作螺旋状。

作用:限制髖关节过度外展和外旋。

③坐股韧带位于关节囊后面,略呈螺旋形,较薄弱。起自髋臼的后下部。向外上经股骨颈后面,移行于关节囊轮匝带,止于大转子根部。

作用:限制髖关节的内旋

④股骨头韧带为关节囊内的三角形纤维带,扁平状,起于髋臼横韧带和臼切迹,止于股骨头凹,为滑膜所包被。

作用:对股骨头起固定作用。

支配髋关节的感觉神经

支配髖关节的神经,前后各两条,前方包括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后方有坐骨神经和臀上神经。髋关节大部分由闭孔神经供给,由于闭孔神经亦同时支配膝关节,因此有时临床上的髖关节疾病,可首先表现为膝关节疼痛。

闭孔神经

组成:由第2~4腰神经前支的前股组成

起自:腰丛

支配:股内侧肌

股神经

组成:由L2-L4神经组成

起自:腰丛

支配:股前部肌肉和皮肤,小腿内侧皮肤(隐神经)

臀上神经

组成:由L4L5S1组成

起自:骶丛

支配: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坐骨神经

组成:由腰神经和骶神经组成

起自:腰骶部的脊髓

支配:肌肉

髋关节周围肌肉

髂腰肌

由髂肌和腰大肌组成

髂肌

起点:髂窝

止点:股骨小转子

腰大肌

起点:腰椎体侧面和横突止点:股骨小转子

神经支配:腰丛神经分支

功能:主要功能是使髋关节前屈或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前屈,如仰卧起坐

腰小肌

起点:第12胸椎

止点:髂耻隆起

神经支配:腰丛神经分支

功能:紧张髂筋膜

阔筋膜张肌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胫骨外侧髁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

功能:使阔筋膜紧张并屈髋

臀大肌

起点: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

止点:臀肌粗隆及髂经束

神经支配:臀下神经

功能:使髋关节伸和外旋。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肉

臀中肌

起点:髂骨翼外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

功能:髋关节外展、内旋(前部肌束)和外旋(后部肌束)

臀小肌

起点:髂骨翼外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

功能:位于臀中肌深面,与臀中肌功能相同

梨状肌

起点:骶骨前面骶前孔外侧

止点:股骨大转子

神经支配:骶丛分支

功能:髋关节外展、外旋

闭孔内肌

起点:闭孔膜内面及其周围骨面

止点:股骨转子窝

神经支配:骶丛分支

功能:将坐骨大孔分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使髋关节外旋

闭孔外肌

起点:闭孔膜外面及其周围骨面

止点:股骨转子窝

神经支配:闭孔神经(L2~4)

功能:使髋关节旋外

股方肌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转子间嵴

神经支配:骶丛分支

功能:使髋关节旋外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

髋关节静力学

在正常状态下,髋关节各个方向的受力处于动态平衡。当双足对称站立时,体重平均分布到双下肢,每髋承担除下肢重量之外体重的1/2。当一侧下肢负重时,髋关节负担为除去一侧下肢重量的体重加上外展肌肌力。此时在负重髋关节股骨头上部处形成类似平衡杠杆系统中的关节支点。为保持身体平衡,需要外展肌参与,发挥平衡作用。若重心远离负重髋关节,则关节承力增加;若重心移向负重髋关节,则关节承力减少;若重心全部移到负重的髋关节上,则外展肌承力为零,髋仅承受部分体重之压力。

髋关节的动力学

髋关节是一个球轴承的运动结构,主要动作可分解为在三个互相垂直平面上的运动:矢状面上的屈伸、冠状面上的内收外展,以及横断面上的内外旋转。

矢状面:前屈幅度为0°~°,后伸幅度为0°~15°

冠状面:外展幅度为0°~30°,内收幅度为0°~25°

横断面:当髋关节屈曲时外旋0°~90°,内旋0°~70°

作用于髋关节的力及其生物力学特征

通常,作用于髋关节的力可分为张应力、压应力、弯曲应力和剪切应力。这些力的作用通过体重负荷和肌肉收缩作用综合表现。人类髋关节为适应竖立行走、劳动的需要,其力学性能优良,具有下列生物力学特点:

(1)股骨上端形成多平面弯曲角(颈干角、前倾角),与骨盆和下肢呈多曲结构。其骨小梁呈多层网格状,应力分布合理,受力性能最佳,自重轻而负重大。

(2)具有自动反馈控制的特点,以适应张应力和压应力的需要。按照Wollf定律,股骨上端具有独特的扇形压力骨小梁系统和弓形横行的张力骨小梁系统;在转子平面又形成另外的骨小梁系统。可根据受力大小通过人体自动反馈系统作用增加或降低骨小梁密度,使骨组织以最小的重量获得最大的功效。

(3)髋关节生物力学结构具有变异性。骨小梁组织结构的数量和质量受个体职业、活动状况、内分泌、物质代谢、营养、年龄、疾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4)股骨干的力学轴线是自股骨头的旋转中心至股骨内外髁的中点,股骨上端承受的剪切应力最大,所以股骨颈多因剪切应力而骨折,大转子以下多因弯曲和旋转应力而骨折。髋关节生物力学体系处于动态平衡之中,随时可以调整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骨小梁的分布和骨截面形状均适应外力作用的需要,特殊是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弯曲应力的作用。

注:图片源于网络及功能解剖学教材,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回复删除。

本文作者:实习生—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谢梦琪

带教老师:暨大康复—沈龙彬、曾逸贤

图文监制:欧阳辉

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ccw.com//mjccyy/106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