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追根溯源——进化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听到新手宝妈们在抱怨,生完孩子后腰背、骨盆疼痛及漏尿等问题,试想想,我们是只有女性才会出现上面的困扰吗?只有产后才会出现吗?训练中,宝妈们还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漏尿后需要进行腹肌及臀肌训练。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特将此片文章分享给大家。
我们人类能站、能跑、能走,却饱受下背痛等慢性疼痛,我们能够生下可爱的宝宝,却为此需要承受分娩的剧痛和风险。
终其原因,我们是目前哺乳动物中唯一直立步行的物种,自称为“智人”。
灵长类所采用的掌行,拳行和指行方式。
那我们是如何离开了热爱的丛林,来到地面生活的呢?
直立行走出现了至少万年。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万年前的东非,有位名叫“露西”的南方古猿正快乐地生活在丛林里,它是目前发的的最早的远古人类祖先。化石显示:它的脊椎体较小;骶椎骨小,稳定性差;髋部短而宽阔,前后径小而左右径大;髂前上棘区和下棘区都很发达,耻骨联合处向前突起。
这些特点显示其腹肌和股直肌发达,也即收腹和屈髋前摆腿能力较强,上述证据表明其更利于树栖时期的双臂摆荡为主要运动形式,而且这正是导致后来人类直立行走的直接原因。
双臂摆动运动导致了人体的上肢和下肢长于躯干,下肢又长于上肢的结构。
这种比例的身材如果以四肢并用方式行走的话,无法将头颈部抬起,推力是向下方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人类由于经历了树栖臂行运动历史,腹腔长度被拉长,下胸肋骨处于退化状态,最末端的两节肋骨已经退化为浮肋,不再与胸骨连接,这些适应性改变我们认为都是与人类独特的运动方式密切相关的。人体的腰腹部位的肌肉扁平,此部位的肌肉经过锻炼只会变得强壮有力而体积却变化不大,所以体脂较少的人腰腹都比较细。从人体美学的角度,无论男女都以腰细为美的,因为腰腹相对较细意味着身体运动灵活。So,为了维持核心的稳定性,宝妈们在出现漏尿和腰背疼痛等问题时,腹部肌肉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或者,孕前进行康复训练是有必要的。
树栖臂行运动模式要求腰椎形成的反弓角度超过35°,这足以形成人体脊柱的S曲线。腰椎曲线对于直立行走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如果没有S曲线,就像黑猩猩半直立的时候一样,则上半身重力将在腰椎处形成一个较大的重力矩,从而使得长时间直立或行走时,下背部肌腱必须持续对抗上半身重力矩而容易疲劳。
人类的可活动腰椎数目为5节,这导致了人类的腰椎非常灵活,特别是前屈和背曲能力是所有哺乳动物中首屈一指的。排球和羽毛球的大力扣杀,跳高与跳远等等动作中的大背弓姿势是人类特殊才能。如果我们的脊柱只是简单的C字型,仅将背部挺直都是件非常费力的事。
直立行走后的优势在于长跑能力。
①完全直立,行走和长距离奔跑时跟骨着地,身体重量由主要下肢骨骼支撑,减轻了肌肉的负荷。
②不行时躯干仅需左右小幅度的扭转即可,这样使得其内脏不易在奔跑中发生过快的升温。(这里是否提示我们,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在进行步行训练时,上肢的摆动及躯干骨盆的旋转训练也十分重要)。
直立行走比四足行走时的腿部摆动更加靠后,所以其臀肌生长位置也更靠后一些,单腿支撑相需要更高的稳定型,臀中肌及臀大肌的进化很好地解决了这和问题,这就是唯有我们人类拥有一个向后突起的臀部的原因,优秀长跑,短跑,跳高和跳远运动员都必须拥有一个结实有力的臀部,这也是我们在进行产后骨盆稳定性训练时加强臀肌的原因。
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下背部疼痛,腰痛,腰椎侧弯,椎间盘膨出等等腰椎病都可以认为是进化病,对于以两足奔跑的我们来说其实希望下背部更为坚固些。就跑跳类运动而言,腰是人类最大的bug,它灵活有余,却坚强不足。这也是我们在康复过程中训练核心肌群的原因。
当然,直立行走还是有好处的,它为长跑狩猎打下了基础,可以解放双手,获取种类丰富的食物,使远古人类能适应更加复杂的生存环境,也为人类脑容积的发育提供了条件。
脑容量的增加使得我们变聪明,但带来的难题是,婴儿出生时需要挤过逼仄的产道,出产道时后脑勺贴着耻骨,脸的方向和妈妈腹部背道而驰,这就让妈妈很难伸手够到宝宝,也无法帮助宝宝清理呼吸道及脐带,这就是人类母亲在分娩时需要寻求帮助的原因,生产也是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分娩也是尿失禁的危险因素。真是做人难,做女人更难。
骨盆的结构是进化妥协的典范,它的骨骼结构既要更省力地完成步行,又要让大脑袋宽肩膀的宝宝顺利出生,还有一个妥协的方法就是提前出生,其实我们都是“早产儿”,所以人类婴儿出生1年内病理征是阳性,还需要父母的悉心照顾,这些都是神经系统未发育成熟的表现,如果按照新生儿出生时脑发育达到成熟的标准,人类的妊娠期应该是21个月。想想,哪吒才是足月儿。
人类及其直立行走行为的起源是有趣而又平凡的。人类进化过程中除脊柱及骨盆的变化外,还有足弓如何形成,拇指的功能,颈肋综合征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此文章提示我们如何追根溯源,明明白白进行产后康复训练。山医大一院康复科盆底治疗组专注女性盆底康复,希望助您了解人体奥秘的同时,也给您带来治疗效果。
本文参考:《人类的起源》、《人类直立行走起源于树栖双臂臂行猜想与相关古人体演化力学论证》、《人的早产与教育起源》等。
学术带头人简介:
武俊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硕导,九三学社山西省卫生委员会副主委。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康复分会会长,入选山西省卫计委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是省内康复医学青年领军人物。倡导成立山西省首家康复医学论坛——山西文源康复论坛并且担任组委会主任,为全省康复医学工作者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主要擅长脑卒中、脊髓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康复治疗和各种物理因子的使用。近5年来在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康复领域颇有建树,尤其擅长筋膜手法的临床治疗与教学,在与国外肌肉骨骼康复领域专家的讨论、学习中将国际领先的FMS、SFMA、DNS等先进理念引入山西,并积极推动技术落地,引领山西康复医学专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作者简介:
侯志纵,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医院及西安医院及医院学习孕产康复。熟练掌握各种物理因子疗法及运动疗法技术,擅长产后康复及盆底功能康复,淋巴水肿康复。山医大一院康复科慢病管理组介绍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单指老百姓认为的高血压、糖尿病,而是包含精神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骼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疾病总称。目前,我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飙升,严重损害国民健康,加重疾病负担,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健康中国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改善慢性病及亚健康人群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在“全民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全新的健康管理模式,我们慢病管理工作应运而生了。慢病管理组分为五个治疗组:脊柱治疗组、关节治疗组、骨盆治疗组、呼吸治疗组和传统康复治疗组。慢病管理组治疗利用了最先进的SFMA、FMS评估体系,运用筋膜手法、麦特兰德关节松动、物理因子治疗等西医康复疗法结合针刺、艾灸、推拿等传统医学疗法,为广大慢病患者以及亚健康人群提出个性化、人性化、全方位的治疗方案!工作目标:开展慢病管理,发挥中西优势。建立健康档案,实施心身医疗。发展医养模式,引领全民健康。-(医生值班室)-(传统康复治疗室)编辑:武文娟
校审:武俊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