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THA)是一种重建髋关节功能的骨科手术,能够彻底治疗髋关节病变,恢复关节解剖结构,消除疼痛,恢复患者行走功能。但除了手术成功之外,髋关节功能的实现还需要髋周肌肉、韧带、神经的支持,以及全身状况的保障。因此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系统康复十分重要。早期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也是使患者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

术后治疗及护理

1、关节置换术后疼痛非常严重,临床常采用静脉或口服止痛药镇痛,适当使用硬膜外阻滞镇痛。伤口放置引流24-72h,常规应用抗生素8-10天,鼓励排痰,多饮水、多食粗纤维食物及维生素。

2、冰疗:冰疗可降低软组织温度,减轻术后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并进一步减轻疼痛。术后第1天即可使用冰袋或冰枕,置于手术的关节周围,每次30-60分钟,每日1-2次,7-10天1个疗程,至关节消肿、疼痛减轻。

3、经皮神经电刺激:作为药物止痛的辅助治疗,可用频率为Hz,双通路四电极分别置于手术伤口两侧,治疗时间为30-60分钟,强度为2倍感觉阈,每日1-2次,7-10天为1个疗程。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为预防伤口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患者应尽早开始深呼吸训练、咳嗽练习、踝关节“泵”式往返练习和床上活动。

(1)下肢深静脉血栓:一般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术后使用弹力绷带3天或足底静脉泵,如果患者以往有深静脉血栓史,要适当延长应用时间,注意检测凝血酶原时间。一旦发现患者有不明原因的下肢肿胀、局部疼痛,可立即行下肢B超或静脉血流图的检查,及早确诊。

(2)脱位:主要强调术后的预防措施,尤其是在术后的6周之内,一旦发生,可考虑手术治疗,并立即制动。

(3)异位骨化:发生率为5%-71%,常发生在术后1年内,高发病种有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短期内迅速进展的骨性关节炎和特发性骨骼肥厚症,以上患者活动时应加以注意。

早期康复训练

1、搬运及体位摆放

术后搬运患者时,双膝之间夹三角垫固定,使髋关节外展10°-20°,防止搬运时脱位。将患者安排至床上有扶手的病床,可平卧或半卧位,不能侧卧,双腿间继续放置外展架或三角垫,防止患肢内收、内旋,必要时准备合适的防旋鞋。患肢外展30°,下肢内收不得超过身体中线。

术后当天晚上,在术侧肢体外下方垫入适当厚度的软垫。术后第1天去除,尽量伸直术侧下肢以防屈髋畸形。患髋屈曲45°,不可伸髋外旋或屈髋内旋,避免屈曲超过90°。

如无特殊情况,术后7天后可允许病人翻身。至手术4-6周后,患者髋关节可完全伸直、屈曲80°-90°、轻度内旋(20°-30°)和外旋,并可在忍受范围内被动外展。

根据不同手术入路,体位有不同限制。后外侧入路手术后应避免屈曲超过90°、过度旋转和内收,前外侧入路手术后应避免外旋。

2、增强肌力训练

手术后1-3天,进行手术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以及非手术关节下肢和双上肢主动活动和抗阻训练,以保持它们的力量和柔韧性。每次30分钟以上,每日1-2次。

术后4-7天,患者体力渐恢复,患侧渐进性抗阻训练可逐渐从屈髋、伸膝开始,之后屈髋、屈膝,直到关节无痛时,再增加阻力,达到耐受程度。

3、关节活动训练

(1)麻醉恢复后,鼓励患者踝关节主动屈伸,促进血液回流。踝关节屈伸5-10次/h,每一动作持续3秒;转动踝关节3-4次/d,每次重复5遍。

(2)被动运动:术后第2天可开始练习,每日2次,每次1小时左右,逐渐增加时长。

(3)主动活动:术后第2-3天,患者可先借助外力(如毛巾、绳、悬吊装置等)作髋关节半屈位练习,逐渐过渡到自行主动练习,在关节可动范围内,先主动,后被动活动关节到受限处。术后1-2周,增加关节活动度,髋关节主动屈曲可达90°。

4、转移能力训练

(1)卧位-起坐转移:鼓励患者借助双臂支撑力量起坐,这样便于控制屈髋角度,为借助步行器或双拐行走做准备。切忌借助床头系带,双臂用力牵拉起坐,可能导致患者屈髋较大,易伴屈膝和髋关节内旋,以致髋关节脱位。

(2)长腿坐-床旁坐位转移:向患侧转位移动(双髋置换,后跟进一侧下肢不能过中线),便于控制患侧髋关节内收,同时利于提高髋外展肌力。

(3)翻身活动:双侧均可。多鼓励向患侧翻身,能在确保安全情况下独立完成。若向健侧翻身,必须在他人的帮助下维持患髋于外展中立位,以免因外展肌力不足受重力的影响而髋屈曲、内收和内旋,导致脱位。

(4)坐-站转移:将步行器放在患侧腿旁,健侧在后,患侧在前,向床边移动身体。将患侧腿移到床下,防止手术髋外旋,健腿顺势移到床下,将身体转正。双手支撑扶手,保持在起身时躯体重心移动过程中患侧屈髋不能超过90°。扶步行器站立,过程中保持术侧与骨盆平行移动。

5、坐位练习

术后1-2周,患者可开始坐位练习。坐的时间不宜长,每天4-6次,每次20分钟。坐位是髋关节最容易出现脱位的体位。如果术中关节稳定性欠佳,应放弃坐位练习。坐下之前做好准备,有靠背和扶手的椅子,加坐垫,倒退,看好位置,双手扶稳,缓缓坐下。坐位时,屈髋90°,要坐较高的椅子,膝关节不能超过髋关节。

6、站立训练

训练患者的髋伸展,膝关节屈伸,控制髋、膝、踝的协调运动。

(1)后伸练习:后伸术侧下肢,拉伸髋关节囊和屈髋肌群;外展术侧下肢,拉伸髋关节,内收外展肌,屈髋。每天3-4次,每次2-3遍。

(2)站立抬腿练习:扶手站立,患肢抬高放在凳子上,上身用力前倾,3-4次/天。

7、步行训练

术后1-2周患者下地并进行步行训练,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患者需根据患者情况适当推迟步行训练时间。

训练患者步行摆动时屈髋屈膝,伸髋屈膝,足跟着地时伸膝和足背屈。此外,骨盆的移动和旋转、行走时各关节的配合协调运动,以及行走姿势都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必要时进行训练和矫正。

使用步行器辅助行走,先将步行器摆在身体前20厘米处,先迈出手术的腿,再将未手术的腿跟上,如此循环。

功能性活动训练

1、负重训练

当患者具有了一定肌力和平衡能力时,可进行负重练习。术后3天-1周,可借助平衡杠、助行器进行负重练习。术后6周从部分负重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

2、腋杖辅助行走

术后2-3周,患者由使用步行器过渡到使用双侧腋杖辅助行走。练习方法:站立稳步后,可先扶住步行器,待重心稳定改用腋杖,双拐前移1足距离,重心越过双拐连线,健侧前移越过双拐连线20-30cm,交替进行,5-20分钟/次,3-4次/天。

第6周开始可练习扶单腋杖行走,第9周后如使用拐杖可实现无疼痛及跛行时,可弃拐行走。

3、上下楼梯训练

获得一定步行能力后,术后5-6周患者开始进行上、下楼梯的训练。如单侧髋关节手术,上楼梯时先将健肢迈上台阶,再将手术肢体迈上台阶,下楼梯时先将双拐移到下一台阶,再将手术肢体迈下台阶,最后将健肢迈下台阶。

院外康复及注意事项

对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要求出院时有生活自理能力,扶拐能自己行走,无需他人帮助能独立坐起;没有任何术后早期并发症迹象;患者及家属也已经掌握或了解出院后康复计划,能较好地实行。

出院康复训练以继续站立及行走练习为主,家中需配备带扶手的坐椅、垫子、脚凳等日常用品,洗手间也需安装扶手,配置椅子。

1、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日常生活需注意姿势,避免特殊体位,以防止假体脱位或磨损。端坐屈髋90°,禁止两腿交叉腿或翘二郎腿。

2、尽量避免给关节增加额外负担,少负荷重物,穿裤袜时采取平卧屈髋屈膝位。

3、患者完全康复后可进行的运动有散步、骑车、游泳、跳舞等,但应避免进行激烈运动,如跳跃、快跑、滑冰、网球等。

4、避免在不平滑不平整路面行走,防止摔倒。术后6周内不得开车。

总之,人工髋关节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需要您的耐心、细心。在康复过程中遇到问题多与医生沟通,医患相互配合才更加有利于恢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ccw.com//mjcczl/128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