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治疗

1、原理

高度选择地聚集在病变组织的放射性核素或以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作为载体,将放射性核素靶向运送或直接植入到病变组织或细胞,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对肿瘤细胞产生辐射,辐射剂量主要集中于病灶内,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而正常组织的损伤尽可能减小。2放射性直接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如核酸和蛋白质类物质,使其化学键断裂,造成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起到抑制或杀伤病变细胞的作用。

DNA是对射线最敏感的物质,DNA的断裂和合成障碍可造成细胞死亡。射线的作用还可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形成各种活泼的自由基,如H?、OH?、H2O2、e-aq等,水自由基的细胞毒性作用是内照射治疗的机理之一;3常用的治疗用放射性核素α粒子发射体:

LET(linealenergytransfer)~keV.μm-1射程50~90μm,约有10个细胞直径的距离。其在短距离内释放出巨大能量,使其在内放射治疗中有巨大的发展潜力。1~2个α粒子穿过细胞核,就可致死细胞,如用β粒子则需0~个。

I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一、治疗原理

甲状腺具有高度选择性摄取I的功能,甲亢病人摄取率更高。给甲亢病人口服I后,超过1/2的量被甲状腺摄取。I可发射β射线,甲状腺组织接受β射线辐射后,可发生一系列组织学变化,如基质水肿、变性、血管闭塞、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等,最终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的坏死、纤维化。使功能性甲状腺组织减少而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治疗方法相当于一种不开刀的手术治疗(同样都是去除功能性甲状腺组织),简单、方便、病人易于接受。

二、适应证、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症:年龄在20岁以上,弥漫性甲状腺肿大者;

长期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者(如粒细胞减少等);

不愿手术或有手术禁忌证(如心脏病、糖尿病等)者;

甲亢手术或药物治疗复发者;

甲亢伴恶性突眼者。2相对适应症:1.年龄在20岁以下者2.巨大甲状腺肿(伴或不伴甲亢)3.白细胞或血小板过低4.甲亢合并肝损害5、甲亢合并心脏病

3禁忌证: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I可经胎盘到达胎儿,影响胎儿甲状腺发育,或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影响婴儿甲状腺。

严重肾功能不全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三、治疗方法

一)治疗前准备

1、禁用影响甲状腺摄取I的药物和食物;

2、重症甲亢患者为防止发生甲状腺危象可先给予短程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一般半个月至一个月)待甲功指标好转后,停药三天,再用I治疗;

3、测定甲状腺I摄取率和有效半减期;

4、估算甲状腺重量;

可采用触诊、超声或扫描等方法。

5、检查血、尿常规、肝功及心电图;

6、心率过快者,给予心得安或镇静剂。5I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腺瘤

自主功能性甲状腺腺瘤又称plummer’s病,主要表现为腺瘤功能自主,不受垂体分泌的TSH调节,而正常甲状腺组织仍保持正常反馈调节机制。本病可能有或没有甲亢症状。有甲亢症状者称毒性腺瘤,无甲亢症状者称非毒性腺瘤。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甲状腺显像,其显像的特征为:肿块呈“热结节”,其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部分或完全抑制(原因是腺瘤功能亢进,血中TSH降低所致)。

完全抑制者可进一步做TSH刺激显像,即给予TSH刺激后重复显像,如结节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显影,诊断即可成立。部分抑制者可进一步做T4抑制试验,即口服甲状腺素片4周后重复显像。若周围甲状腺组织不显影,而结节仍显影,诊断亦成立。

如果自主性腺瘤患者甲状腺I摄取率低且有效半减期小于3天,或瘤体过大,中心有坏死时,I治疗效果不佳,宜选用手术治疗。

6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手术+I治疗+甲状腺激素抑制

第一步:清甲及其意义:去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的同时,也消除了隐匿在残留甲状腺组织中微小DTC病灶,降低复发率和转移发生的可能性;

残留甲状腺组织完全去除后,由于TSH升高可使DTC转移灶摄碘能力增强,有利于用I显像发现DTC转移灶,同时利于用I对转移灶的治疗;治疗方法:停服甲状腺激素,使TSH升高;

祛除剂量,常规给予mCi;

祛除后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第二步治疗甲状腺癌转移灶:

7骨转移的放射性核素治疗

适应证(1)转移性骨肿瘤并伴有骨痛患者。(2)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性肿瘤病灶异常放射性浓聚,(3)恶性骨肿瘤因种种原因未能手术切除或手术后有残留癌肿,且骨显像证实有较高的放射性浓聚的患者(4)白细胞不低于3.5×/L,血小板不低于80×/L。

禁忌症:(1)6周内进行过细胞毒素治疗的患者(2)化疗和放疗后出现严重骨髓功能障碍者(3)骨显像病灶无明显放射性浓聚(4)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5)妊娠和哺乳者。

脊柱破坏伴病理性骨折和(或)截瘫的患者以及晚期和(或)已经历多次放疗、化疗疗效差者应慎重考虑后用药。

骨骼系统

1

骨显像原理

把亲骨性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引入体内与骨的主要无机盐成分—羟基磷灰石晶体发生化学吸附、离子交换以及与骨组织中有机成分相结合沉积在骨骼内。在体外用SPECT探测核素所发射的射线,从而使骨骼显像。

2

影响骨聚集膦酸盐的因素(1)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2)骨的无机盐代谢更新速度(3)成骨细胞的活跃程度

现象方法:1.全身骨显像:静脉注射99mTc-MDP,~MBq(20~25mCi),2~4病人仰卧检查床上,配大视野探头和高分辨率准直器,以25~px/min的速度,从头到足一次连续摄取获取全身骨骼显像图2.局部骨显像:静脉注射显像剂后2~4h,用配有高分辨准直器的探头对准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显像,局部显像的体位可依据所检病变部位而定。3.断层骨显像:静脉注射99mTc—MDPMBq一MBq(20mCi一25mCi)后2h一3h进行检查。病人仰卧断层床上,探头围绕受检部位旋转,每60采集1帧,每帧约20s一40s,共60帧。最后由计算机重建和处理成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4.三时相骨显像血流相:肘静脉“弹丸”式注入显像剂后,1分钟之内,立即按每3s/帧采集20帧,获得的图像。反映较大血管的灌注和通畅情况。血池相:血流相采集结束后,接着以1-2分/帧的速度连续采集5帧,获得的图像。反映软组织的血流分布。延迟相:注射显像剂后2-4小时获得的静态图像。反映局部骨骼的代谢情况

3

显像剂的特点:1、亲骨性能好2、血液清除快,组织本底低,骨/软组织比值高3、有效半衰期短,人体吸收剂量低4、放射性核素为?辐射体,能量适中,适合于?照相机显像4

常用显像剂:(一)99mTc-PYP(焦磷酸盐)/99mTc-PPI(多磷酸盐)(二)99mTc-MDP(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HMDP(亚甲基羟基二膦酸盐)

5

骨显像正常图像:

正常图像:全身骨骼放射性聚集,两侧呈对称性均匀分布

各部位的骨骼由于结构、代谢活性程度及血运情况不同,放射性分布也不同。含有松质骨较多的扁平骨(颅骨、肋骨、椎骨和髂骨)、大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踝关节)等部位,以及长骨的骨骺端放射性较浓集;含密质骨较多的骨干放射性较稀疏。

儿童和青少年属于骨质生长活跃期骨影普遍较成人增浓。前位影像:可见颅骨、颈椎、胸骨、胸锁关节、肩峰、髂嵴、股骨粗隆、膝关节、踝关节均呈对称性显示,以胸骨及胸锁关节显示清晰。后位影像:能清晰显示颅骨、双肩、肩胛下角、后肋、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股骨头。由于生理性弯曲,胸椎段显示更为清晰。双侧骶髂关节和坐骨由于重力作用出现影迹增浓征像。肾脏显影比前位明显。

6

异常显像1、放射性聚集增高区(热区)2、放射性聚集减低区(冷区)3、超级骨显像(骨骼显影异常清晰):全身骨骼放射性均匀、对称性的异常浓集,软组织活性很低,骨骼显影非常清晰,双肾及膀胱不显影,称为超级骨显像(Superbonescan)。见于某些累及全身骨代谢病变,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恶性肿瘤广泛骨转移4、骨外软组织病变摄取显像剂所致异常影像5、“闪烁”现象(flarephenomenon):在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临床表现有显著好转,骨影像表现为原有病灶的放射性聚集较治疗前更为明显,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消失或改善,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

7

.适应证:1.转移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2.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观察3.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诊断细小骨骨折及压缩性骨折5.代谢性骨病及骨关节疾病的诊断6.骨髓炎的诊断及与蜂窝组织炎的鉴别7.移植骨存活的监测等

8

试述急性骨髓炎与蜂窝组织炎三时相骨显像鉴别要点

急性骨髓炎的骨影像特点是:1.三时相显像上皆在病骨区有较局限的放射性增高;2.24h内病骨/软组织放射性比值随时间上升;3.疾病早期可出现放射性缺损,是由于局部压力增高使血流降低或血栓形成所致,一般很快转为放射性增高。

蜂窝组织炎骨影像特点为.①血流相和血池相主要是在软组织内放射性增高,②骨/软组织放射性比值随时间下降。③延迟相病变处呈较轻的弥漫性放射性增高,或轻度局限性放射增高。

9

骨骼显像诊断骨骼疾病的原理是什么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磷酸盐化合物可通过化学吸附、离子交换和有机质结合等形式沉积在骨骼内,使骨组织聚集显像剂而显影。骨骼摄取显像剂的多少取决于血流量及代谢活跃的程度。局部骨骼血供丰富、骨骼生长活跃、新骨形成时聚集增加;骨骼血供减少、出现溶骨时,聚集减少。

10

临床应用:1.早期骨转移癌的诊断:由于肿瘤破坏骨骼,引起骨骼重建,代谢活跃,摄取放射性核素增多。可较X线片提前3-6个月发现骨转移灶,灵敏度高。好发于胸部、脊柱、颅骨、骨盆和肢体。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成人常见)。神经母细胞瘤(儿童常见)。基本图像特征:多发的无规则的放射性热区。2.原发性骨肿瘤诊断:1)成骨肉瘤2)软骨肉瘤3)Ewing’s肉瘤4)骨巨细胞瘤5)骨膜外骨肉瘤3.骨髓炎的诊断:发病1~2天即可显示异常。X线在骨质尚未破坏前不能检出。图像特征:大多数表现为热区

少数冷区—早期血管栓塞或积脓—67Ga显像冷区处可显示为热区4骨折:绝大多数急性骨折皆可由x线片诊断,但在以下几种情况骨显像很有价值。(1)细小骨的隐蔽性骨折(2)鉴别急性骨折与陈旧骨折(3)应力性骨折(疲劳性骨折)(4)不完全性骨折5.缺血性骨坏死的诊断:1)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早期诊断:图像表现—放射性减低区,晚期:图像表现—放射性增高区。定量分析:计算头/干比2)儿童特发性股骨头坏死(legg-perthes病):早期,图像表现—放射性减低区。晚期,图像表现—放射性增高区。典型,股骨头外上方条状缺损区(骺板消失)和髋臼放射性增高,显示放射性增高呈环形,中心放射性减低(炸面圈样改变)6.移植骨的监测:成活良好—放射性分布等于或高于正常骨组织。失去血供的移植骨—透明区(冷区)7.代谢性骨病:骨影普遍对称性增浓,颅盖骨和下颌骨尤为明显(面具脸);肋软骨呈串珠状增浓影;散在的假性骨折增浓影;肺胃等软组织钙化影;肾影不清或不显影;24小时全身显像剂存留率明显增高。称为“超级骨显像”——super-bonescan)8.骨关节病的诊断:骨显像可观察全身关节,有助于观察病变累及范围和活动程度,能较灵敏地反映病情的变化和疗效。

双轨征:慢性肺及胸膜病变可引起肥大性骨关节改变,称肺性骨关节病,成人常见于肺癌患者,儿童常由于肺纤维囊性病。骨显像表现为四肢长骨皮质放射性增高,呈线性浓聚,称为双轨征。

呼吸系统

1静脉注射某些颗粒状(直径大于肺毛细血管直径)的放射性药物,流经肺循环时,暂时滞留在肺毛细血管前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采用显像设备使肺显像,称为核素肺灌注显像

2吸入放射性气体或放射性气溶胶,使放射性核素沉积于肺泡和终末细支气管内,采用显像设备使肺显像,称为核素肺通气显像

3

肺灌注显像

一:原理:静脉注入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管径的放射性核素颗粒,放射性颗粒在肺毛细血管床内暂时嵌顿,即微血管栓塞,从而使肺显影。放射性颗粒在肺内的分布与肺动脉血流灌注量成正比,因而肺灌注显像反映肺动脉的血流分布。当肺血管狭窄或栓塞时,放射性颗粒不能随血流进入该区,肺灌注显像该区呈现放射性减低或缺损。

二:显像剂:最常用的显像剂是99mTc-标记的大颗粒聚合白蛋白(99mTc-labelledmacroggregatedalbumin,99mTc-MAA)和人血清白蛋白微球体(99mTc-labelledalbuminmicropheres,99mTc-HAM)。显像剂为悬浮液,注射前需震荡摇匀。常规显像颗粒数约20万~70万个,堵塞0.1%的肺毛细血管床,堵塞是暂时的,而且显像剂颗粒可生物降解,其分解产物被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肺灌注显像一般无危险性。

三、1:

正常图像前位:双肺形态清晰,轮廓完整,右肺影略大,两肺中间空白区为纵隔和心影,两肺内放射性分布除肺尖、周边和肋膈角处外基本均匀,肺底呈弧形,受呼吸运动影响稍欠整齐。前位主要观察两肺上、中叶的病变。后位:外形同前位,两肺大小近似,中间空白区为脊柱及脊柱旁组织所构成,后位主要观察两肺下部的病变。侧位:能较好地显示外围肺段情况,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肺门及肺尖部位稍显稀疏。

、适应证1.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与疗效判断。!!!(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放射性稀疏、缺损区。与受累区血管分布相一致)2.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疑大动脉炎综合征等疾病累及肺血管者。4.判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肺血管受损程度与疗效。5.先天性心脏病右向左分流、肝肺综合征低氧血症患者肺内右向左分流的诊断和定量分析6.肺部肿瘤切除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术后肺功能预测。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减容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部位和范围的确定。

试述肺灌注/通气联合显像在PE诊断中的应用;肺灌注显像正常,基本上可以排除肺动脉血栓栓塞,但异常的肺灌注显像并不一定是肺栓塞,只有与肺通气显像不匹配的灌注异常才是肺栓塞显像的特征。肺通气显像与肺灌注显像联合应用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肺栓塞。通气与灌注的不匹配是肺栓塞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如何用V/Q显像鉴别PTE(肺栓塞)和COPD?通气与灌注的不匹配是肺栓塞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具体为:①肺灌注显像正常可基本排除肺栓塞的可能;②肺灌注显像异常,同时肺通气显像正常(即出现二者的不匹配时)诊断为肺栓塞;③肺灌注显像异常,同时肺通气显像也异常时,可诊断为COPD。

6

肺通气显像原理及适应症:让患者吸入放射性气体Xe,Xe能随气流分布于两肺,肺内各局部放射性气体的浓度与该局部通气量成正比,而该局部Xe的清除率又与换气量有关。凡通气障碍部位放射性气体进入受阻,清除也缓慢滞留,故可在肺通气显像图上看到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和清除延缓、局部放射性滞留,从而判断气道通畅情况及局部肺组织通气功能。

适应症:1.了解呼吸道的通畅情况及各种肺疾患的通气功能,诊断气道阻塞性疾病。2.评价药物或手术治疗前后的局部肺通气功能,以观察疗效和指导治疗。3.与肺灌注显像相配合鉴别诊断肺栓塞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

泌尿系统

1、典型肾图三段的名称及其生理意义:(1)示踪剂出现段(a段):静脉注入I-OIH后,10s左右开始出现的快速上升曲线,此段主要为肾周围血管床(60%),肾内血管床(10%),以及早期到达肾实质(30%)的放射性总和。(2).示踪剂聚集段(b段):经a段后曲线斜行上升,经2-4min到达高峰,其斜率反映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血液中摄取I-OIH的速度和数量,主要提示肾的有效血浆流量及肾小管分泌功能。(3).示踪剂排泄段(c段):是曲线的下降部分。一般前段比较快,后段比较慢,其斜率主要反映I-OIH随尿液排泄出肾的数量和速度。由于尿液的流量受有效肾血浆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因此c段反映尿液从肾排出速度及尿路通畅情况。

2、什么是放射性肾图?

静脉注射由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而不再重吸收的放射性示踪剂,在肾区体表用探测仪器对示踪剂的γ射线进行连续测量,描绘出一条表示放射性强弱随时间涨落变化的连续性曲线(时间--放射性曲线timeactivitycurve,TAC),以此曲线来反映肾脏功能的变化,该曲线图称为放射性肾图,简称为肾图。

3、肾图检查的优点。无痛苦,无过敏反应!静脉注射后体表测定;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得到结果(20分钟);测定灵敏度高;结果可靠;方法简便,费用低,无副作用,短时间内可反复检查。

4、选择示踪剂的条件;1.对人体无毒害;2.肾脏清除快速,短期内可反映出结果;3.发射γ射线的放射性核素(a,β射线不能应用);4.只由肾脏排泄和清除,不被其他任何脏器摄取或沉积其中;5.静脉注入血后不与血液成分结合,以原形从肾脏排泄;7.能满足特殊要求,如肾小球滤过率测定的示踪剂只能经肾小球滤过,不经肾小管吸收和排泌。

5、目前常用的肾脏示踪剂;

I--邻碘马尿酸钠(I-Sodiumortho-iodohippuran,I-OIH)

99mTc--二乙撑三胺五醋酸99mTc--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acid,99mTc--DTPA)

99mTc--MAG3(巯基乙酰三甘氨酸)

99mTc–EC(双半胱氨酸)

6、适应证;1.测定单肾功能;2.诊断尿路梗阻3.肾实质和血管性疾病的辅助诊断4.诊断膀胱尿返流;5.肾移植术后的动态监测;6.肾功能的综合评价。

7、异常肾图及其临床意义:

异常肾图的形成原因:主要由于肾脏供血不足,肾功能受损,尿路排泄障碍等病理因素影响以下几点所致:1.肾脏对血中I-OIH的清除效率,2.I-OIH在肾中的通过时间3.I-OIH自肾盂离肾下行排出的速率。

七种异常肾图类型及临床意义:1)急剧上升型肾图:特点:a段正常,b段持续上升,无c段。单侧者:多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双侧:可由肾前性和肾后性原因所引起,前者多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少尿期,后者多见于继发于下尿路急性梗阻引起的双侧上尿路引流不畅。2)高水平延长线型:特点:a段基本正常,自b段开始即成一水平直线或略向上伸展的直线,无c段。该种肾图多见于尿路梗阻时间较长、伴有肾盂积水及肾功能受损的病人以及原有肾功能不全近期又发生尿路梗阻的病人。3)抛物线型:特点:a段略低于正常水平,b段上升迟缓,高峰时间后延,然后徐徐下降出现c段,峰顶圆钝,呈抛物线状。此种肾图提示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清除I-OIH速率下降,肾功能出现轻度至中度的损伤,其中肾前性因素引起的多见于由于肾脏血流不足所致肾脏缺血,肾性因素多见于尿路感染等所致肾功能损伤,其中以肾盂肾炎尤为多见,肾后性因素多见于轻度上尿路梗阻伴轻、中度积水。4)低水平延长线型:特点:a段下降,约为正常水平的一半左右,然后一水平延长线或略为向上伸展的直线,b段和c段不分,形态类似高水平延长线型,但a段明显降低。此种肾图说明肾脏功能出现严重受损,单侧为各种原因如尿路结石、肾结核等造成肾脏功能严重受损,双侧的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失代偿期、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未得到有效治疗、以及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者。5)低水平递降型:特点:a段明显降低,仅为正常水平的一半左右,随后即呈一缓慢下降的曲线。主要见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一侧肾功能丧失、肾切除或先天性肾缺如。6)阶梯状下降型:特点:a段和b段正常,c段呈阶梯状下降。这是肾脏功能性梗阻的典型图形,临床多见于尿路炎症剌激、输尿管痉挛、疼痛、精神紧张等原因,该种肾图重复性差,可根据病史或重复肾图检查予以鉴别。7)单侧小肾图:特点:一侧肾图正常,患侧肾图表现为各段时间均正常,但b峰值较健侧明显减低,峰值差>30%。多见于一侧肾动脉狭窄或先天性一肾发育不良,有时也可见于肾盂肾炎或肾结核早期。

1、肾动态显像的原理和主要临床应用:静脉注射经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分泌而不被再吸收的显像剂后,启动r照相机或SPECT进行连续动态采集,获得显像剂经腹主动脉、肾动脉灌注,迅速浓聚于肾实质,随尿液逐渐流经肾盏、肾盂、输尿管并进入膀胱的全过程系列影像,并绘出双肾的时间-放射性曲线。临床应用:1评价肾实质功能

2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3尿路梗阻4肾移植的监测5肾内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应用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技术对双肾系列影像进行处理,得到显像剂通过肾脏的时间-放射性曲线(time-activitycurve,TAC)。

2、何为利尿试验?利尿试验是以肾动态显像和肾图对利尿剂的反应来鉴别明显的机械性上尿路梗阻和非梗阻性单纯上尿路扩张的方法。①注射利尿剂后,原滞留于扩张部位的显像剂明显减少,肾图曲线下降明显改善,为非梗阻性单纯上尿路扩张②注射利尿剂后扩张影像和肾图五显著变化,为机械性梗阻。

3、肾动态显像和肾图检查时,病人为什么要适量饮水?饮水不足机体处于缺水状态,肾脏血浆流量减少,肾脏排泄功能下降,尿流量减低,正常肾图可表现为排泄缓慢的异常图形。饮水过量机体处于水负荷状态,肾脏血浆流量增加,影响轻度肾功能障碍的检出。

肾脏

1、肾动态显像的原理和主要临床应用:静脉注射经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分泌而不被再吸收的显像剂后,启动r照相机或SPECT进行连续动态采集,获得显像剂经腹主动脉、肾动脉灌注,迅速浓聚于肾实质,随尿液逐渐流经肾盏、肾盂、输尿管并进入膀胱的全过程系列影像,并绘出双肾的时间-放射性曲线。临床应用:1评价肾实质功能

2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3尿路梗阻

4肾移植的监测5肾内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应用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技术对双肾系列影像进行处理,得到显像剂通过肾脏的时间-放射性曲线(time-activitycurve,TAC)。2、何为利尿试验?利尿试验是以肾动态显像和肾图对利尿剂的反应来鉴别明显的机械性上尿路梗阻和非梗阻性单纯上尿路扩张的方法。①注射利尿剂后,原滞留于扩张部位的显像剂明显减少,肾图曲线下降明显改善,为非梗阻性单纯上尿路扩张②注射利尿剂后扩张影像和肾图五显著变化,为机械性梗阻。

3、肾动态显像和肾图检查时,病人为什么要适量饮水?饮水不足机体处于缺水状态,肾脏血浆流量减少,肾脏排泄功能下降,尿流量减低,正常肾图可表现为排泄缓慢的异常图形。饮水过量机体处于水负荷状态,肾脏血浆流量增加,影响轻度肾功能障碍的检出。

甲状腺

1、甲状腺摄碘试验:

(1)原理: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所以碘能被甲状腺摄取和浓聚,被摄取的量和摄取速度直接与甲状腺功能相关。口服NaI后,在体外用甲功仪(γ射线探测仪)即可测得甲状腺在不同时间对I的吸收情况,以判断甲状腺的功能状态。

(2)适应症:1.I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剂量计算;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辅助诊断;3.亚急性甲状腺炎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4.了解甲状腺的碘代谢或碘负荷情况,鉴别诊断高碘和缺碘甲状腺肿;5.用于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和促甲状腺激素兴奋试验。(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禁用)

(3)方法:1、受检者准备:停用富碘食物(如海带、紫菜等)和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2周以上,空腹;2、制备标准源:取相当于受检者用量的I溶液,加入一试管内,将试管放置于石蜡制成的颈模型中,作为检测的标准源;3检测方法:受检者口服I溶液2~10μCi后2h,4h,24h用甲功仪测定甲状腺部位的放射性计数,室内自然本底计数和标准源计数,测量时间均为60s。甲状腺摄I率(%)=甲状腺部位计数-本底计数/标准源计数-本底计数×%。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摄I率为纵坐标绘制甲状腺摄I率曲线。

2、临床意义:甲亢的诊断和治疗;

甲减的诊断;甲状腺肿的诊断;

甲状腺炎的诊断;有效半衰期的测定

3过氯酸盐释放试验

原理:过氯酸盐能组织甲状腺从血中摄取碘离子,并促进碘离子从甲状腺内释放入血。正常甲状腺摄入的碘离子在过氧化酶参与下,几秒钟内就被氧化为碘分子,进而在碘化酶作用下与酪氨酸结合,因此在给予碘之后再口服过氯酸盐只能阻止甲状腺继续摄碘,而不能使已经有机化的碘自甲状腺内释出。当过氧化酶缺乏或存在甲状腺酪氨酸碘化障碍时,被甲状腺摄取的碘离子不能有机化,此时给予过氯酸盐则使存在于甲状腺内的碘离子被置换而迅速释放出来,据此可以辅助诊断甲状腺碘有机化障碍的相关疾病。适应证:

疑有甲状腺碘有机化障碍的各种甲状腺疾病的辅助诊断;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

甲减的鉴别诊断。临床意义

1.碘有机化障碍疾病的辅助诊断

家族性甲状腺过氧化酶系统缺陷或酪氨酸碘化障碍的诊断。

疑有甲状腺碘代谢障碍的各种甲状腺疾病患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鉴别诊断。

2.高碘性甲状腺肿的辅助诊断4、甲状腺显像:(1)原理:正常甲状腺组织可以选择性地摄取和浓集碘。将放射性的碘引入体内,可被有功能的甲状腺组织摄取,用显像仪器(如γ相机或SPECT)在体外进行显像,可显示出甲状腺的位置、大小、形态、功能以及放射性分布情况,从而帮助诊断某些甲状腺疾病。99mTcO4-与无机碘离子很类似,为同族元素,也能被甲状腺组织摄取,但不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由于99mTc具有半衰期短、能量低、辐射量小等特性,常作为甲状腺显像的显像剂,尤其适合于儿童患者。

(2)常用显像剂:I-、I-、Tc-99m(3)适应证:

了解甲状腺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功能状态:

异位甲状腺的诊断,胸骨后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估算甲状腺重量;

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判断颈部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寻找甲状腺癌转移灶,评价I治疗效果;

甲状腺术后残余组织及其功能的估计。(4)分类:1、甲状腺静态显像2、甲状腺动态显像3、甲状腺肿瘤阳性显像4、甲状腺癌转移灶全身显像(4)临床应用:①异位甲状腺的诊断,胸骨后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②估算甲状腺重量;③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④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判断颈部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⑤寻找甲状腺癌转移灶,评价I治疗效果;⑥甲状腺术后残余组织及其功能的估计。

3、甲状腺结节:①热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增高,见于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先天一叶缺如的功能代偿;②温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无异常,见于功能正常的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③凉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降低,见于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囊性变、大多数甲状腺癌、甲状腺结节内出血钙化等;④冷结节:结节几乎无显像剂分布,常见疾病同“凉结节”。

5、什么是分离现象(甲状腺核医学检查)?在亚急性甲状腺炎早期,由于甲状腺滤泡细胞的破坏,导致细胞内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到血中,使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增高,临床表现为高代谢征,而同时由于甲状腺滤泡细胞受到破坏,甲状腺摄碘率降低,这种血中甲状腺水平升高,而甲状腺摄碘率降低的现象称为分离现象,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6、99m-Tc标记的MIBI甲状旁腺显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原理:该显像剂可以被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组织摄取,同时也被甲状腺组织摄取,其从甲状腺清除要快于甲状旁腺。进行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比较两次影像的变化可以分析得到甲状旁腺的影像。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和定位。

7、1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1)甲亢的诊断(2)甲低的诊断(3)指导甲亢及甲减患者的药物治疗(4)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2TSH的测定临床意义:1、甲亢的诊断TSH↓2、甲减的鉴别诊断原发性甲低或亚临床甲低TSH↑继发性甲减(垂体、丘脑)TSH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TSH↑3、指导甲亢和甲减患者的药物治疗TSH恢复时间较长4、先天性甲减的筛查5、异位TSH的分泌3甲状腺球蛋白(HTG)的测定正常参考值1.7~55.6ng/mL

临床应用(1)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指标;(2)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

4TGAb和TPOAb的测定参考正常值TGAb0~4.5IU/mLTPOAb0~5.6IU/mL

临床意义:90%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TGAb↑TPOAb↑

  注:TPOAb被作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诊断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

5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测定(包括甲状腺刺激抗体和甲状腺抑制)正常参考值<9U/L临床应用1甲亢病因的鉴别2停药指标3新生儿甲亢的诊断及预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ccw.com//mjcczl/125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