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和训练经验的增加,我们对髋部运动形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正确的理解髋部驱动力,将大幅提升我们的运动表现力,为此,今天将从“髋部的构成及功能”、“髋部的运动模型”、“髋部在训练中的体现和练习方式”三个部分为大家深入浅出的阐述有关“髋部驱动力”的两三事。

(末尾附加彩蛋)

第一部分:髋部的构成及其功能

骨盆构成

骨盆位于躯干的底层,连接着下肢和脊柱,由此支撑整个人体。骨盆是由1块骶骨和2块髂骨构成,对称且呈楔形的骶骨位于躯体中线,形成脊柱的最下层,像基石一样镶嵌在两块髂骨中间,两侧髂骨前端构成耻骨联合。

两侧髂骨由两个大致呈扁平状的部分组成(上侧髂骨、下侧围绕闭孔的耻骨与坐骨)这两块髂骨互成一定角度使整个骨块形似一个螺旋推进器。

骨盆功能

骨盆在脊柱和下肢间传递力量,由第5腰椎支撑的上身重力均匀的沿着骶骨翼最后通过坐骨结节传向髋臼。

对应重力的地面反作用力则由股骨颈和股骨头传递至髋臼,部分作用力被传递至耻骨的水平分支,在耻骨联合处和来源于相反一侧的力量相平衡。

然而这些力作用在骨盆入口处的力线,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在骨性骨盆中有一个复杂的骨小梁系统来传递这些力。

由于骶骨的上部比下部宽,因此它可以被理解成一个垂直嵌入与髂骨的楔形。骶骨由韧带支持并且悬浮在周围骨块中,其承受的重量越大,结合越牢固,因此它犹如一个自锁系统。

髋关节构成

髂骨和坐骨在髋臼处融合,对应于螺旋推进器的轴线,形成容纳股骨头的髋关节。

股骨的形态使其能够承受身体重量,并且通过股骨体、颈股头将地面反作用力传递到骨盆的髋臼处。

在额状面上,股骨颈和股骨体之间形成一个夹角(通常为°)。前倾角是股骨颈的轴线与股骨内外髁的髁间连线间有一向前扭转的角度,范围8°—25°,平均12°。

(部分节选自百度)

第二部分:髋部在运动中呈现的方式

髋部的物理构造

骨盆对称直立时,骨盆各关节承担躯体重量,可以从侧位(图2-38)来分析这些力的作用方式,在该图中髂腰肌被考虑为透明,以帮助我们看清股骨的部分。

椎体、骶骨、髋关节和下肢所形成的下肢系统附带两个关节:髋关节和骶髂关节。躯体重量(P)作用于骶骨,以迫使骶骨岬下降。

随后骶骨产生转动(N2),而该运动由很快的被骶髂前韧带所限制(转动刹车机制),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防止了骶骨尖端从坐骨结节处分离。

同时,由股骨髋关节所传递的地面反作用力(R)与作用于骶骨的人体重量形成了一个转动力偶,导致髋骨向后倾斜(N1)。

骨盆的这种后倾,增加了骶髂关节的转动移位,但由于韧带和肌肉的相当有力,能立即阻止所有的动作。

图2-40显示人体直立状态下,身体重心(G)位于S3和耻骨(P)的连线上,靠近髋关节水平,即骨盆处于平衡状态的位置上。

跑步运动中,每一步单足着地时(图2-39)地面作用力(R)由该侧下肢传递,并使该侧髋关节抬高,对侧髋关节则因下肢重量而降低(D)耻骨联合因此受到剪力作用,使得一侧耻骨位置上升(A),和另一侧耻骨下降(B)。

一般地,粗壮的耻骨联合可以阻止任何动作,但当它有脱位时,步行时耻骨上缘将不重合。我们同样可以想象跑动中骶髂关节的状况:它们周围坚实的韧带可以阻止其运动,但是若一侧韧带有移位发生,则每走一步都是费力的。

因此,站立和行走都是依赖骨盆的力学坚固性,这也成为我们强调加强骨盆稳定重要性的生理依据。

(部分节选自百度)

第三部分:髋部在运动中的作用

髋部的物理运动

人体动力链的概念

年,Steindler把动力链定义为一个依次排列的关节所组合成的复杂运动单元。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人体是由许多能够独立运动的关节及其连接组织所构成的完整链系。

每个独立运动的关节被视为人体链的一个链接。髋关节是连接股骨与骨盆的重要关节,在支撑上半身的同时,更负责下半身所有的活动。

因此髋部在人体链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链接,运动链的概念是用来描述人体在运动中身体不同节段和关节是如何连在一起,并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肌肉的收缩产生动作。

人体动力链效率取决于动作模式的质量

优质的功能动作依赖于人体的前链、后链、侧链等动力链发挥效力。高效动力链体现出动作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在动力链中精准、有序、集中地使用能量,最大限度地保障身体环节间的能量集中。

稳定关节与灵活关节的关系

人体运动模式中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是和谐统一、唇齿相依,甚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例如,髋部的灵活性可以使身体核心区域的稳定性控制自发地得到重新设置,从而减少或减缓膝关节和腰部代偿动作的产生,但需要通过练习来促进这个过程。

人体各种灵活性与稳定性问题通常都是分层次出现的,也常常相伴而生。如果使灵活性让步,僵硬和肌紧张调节程度就会增加,为保障整体功能提供了必要的稳定性。

如果灵活性在任何动作模式上得不到保障,系统将不再需要一个更高水平的动作控制,而是自行创造解决之道,这便催生了各类代偿动作。

然后恰恰是这些代偿动作、身体环节中肌肉发展不平衡、不对称和动作限制,破坏了真实动作和功能动作,成为累积性运动损伤的主要矛盾。

髋部在人体动力链的关系

在人体的动力链中,髋关节是球窝关节具有很大的活动范围和自由度,又连接着躯干、骨盆、股骨等人体最大的环节,同时髋关节的灵活性要建立在骨盆的稳定性。

髋部周围有40多块骨骼肌,在控制人体动力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许多人体运动学家常常把髋比喻成人体动力链的“操盘手”,有学者甚至把它称为“无敌臀部”。

因此,运动员尤其应注重髋部和臀部动作功能的训练,这对提高其动力链的效率和动作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髋部驱动力在百米起跑中的作用

从上述我们探讨的身体生理结构中得知,腰椎的稳定有助于胸椎的灵活性,肩甲的稳定有助于肩关节的灵活性,膝关节的稳定有助于踝关节的灵活,腰椎和骨盆的稳定决定了髋关节的灵活。

因此我们明白当一个关节处于稳定状态,相邻关节会变得灵活,躯干的稳定性决定了髋关节的灵活性,在躯干的稳定状态下,髋部的向前运动的力决定了身体在固定距离的水平向前位移速度,符合人体杠杆的第三原理。(速度杠杆)

第三杠杆原理: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我们将人体的核心为支点,躯干的稳定下的上肢动作为动力臂,下肢为阻力臂,髋部为驱动力。在身体稳定状态下髋部产生的力量是为了克服阻力,动力通过下肢向地面施加作用力而获得反作用力,推动身体的水平位移速度。

上述的讲解也说明了我们在选择跑步运动员时,要选择下肢比上身长的缘故,同时在训练中我们也强调上半身的力量比下肢的力量更重要。

例如下图一,图二所示:在百米的启动的瞬间,着力点在地面,核心的稳定性使上身整体成为抵抗力,髋部向前的驱动使下肢杠杆由弯曲向直线过渡,此时髋部的向前驱动产生肩、髋、膝、踝四点作用在同一条力线上。

牛顿的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髋部的向前驱动通过脚给地面作用力,而反作用力通过下肢力线直接作用于髋部,推动身体的位移速度。

这些动作是要通过反复的刻意练习形成高效的完整动作,将爆发力通过合理的动作模式释放出去,从而推动身体重心位移速度,为进入加速跑阶段做充足准备。

补充视频内容:

节选自谭正则教练《髋部驱动力》在线课程

更多课程内容可扫描下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ccw.com//mjcczl/106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