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BD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913-1.ht

手麻竟然和这些有关——肩胛骨的旋转和“扁平背”

近期干预的一个案例主诉是颈椎不适、手指麻木,医院诊断颈椎突出,但在康复方案中加入对肩带肌群以及胸椎段的处理后,颈椎不适明显改善。这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型案例,并不仅仅如颈椎病那么简单。今天就以此案例探讨下颈椎的病因为何要在肩带和胸椎处寻找。

扁平背和胸椎过度后凸

胸椎过度后凸被笔者称为“胸腰结合段后凸”(如下图),这是一种功能性的过度后凸,所以大家不要担心。毕竟结构性后凸是由于骨骼改变所致。

在脊柱的四个弯曲曲度中,胸椎段当然是后凸的,但过度后凸是一种功能性障碍,当胸腰结合段过于后凸时,胸椎的上部就形成了椎体活动度极小的“肩平背”,这是由于后纵韧带过度拉伸以及缺乏正常生理曲线的减震作用,因此“葛优躺”这个姿势很容易导致扁平背。

这种状态会导致肩部和颈部:部分肌肉短缩且适用性无力。

大家可能常听到一个词:上交叉综合征,这个词描述的只是一种肌肉错位的状态:肩前伸肌、头后伸肌缩短;而胸后侧肌、颈前侧肌、舌骨上下肌变长。也就是说,有没有觉得自己的肩上部很壮实,脖子比年轻时候缩短了,同时头向前探出,仿佛要够什么东西。

而用胸腰结合段描述这个症状很贴切——背部中间段很厚实。同时如果你有反反复复的支气管炎,并且这种支气管炎由于呼吸不畅引起的,这就和胸椎过度后凸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胸椎和肋骨活动受限使得吸气、呼气都不够彻底,肺部气体交换也不彻底。

这还会引发什么呢?肩关节的关节囊应力增加——冷冻肩产生。肩膀的活动范围减小,且在某些姿势下疼痛,肩部肌肉的皮温较低。

扁平背和颈椎突出

讲完了扁平背和胸椎的关系,再来看看和颈椎的关系。刚才提到胸椎过度后凸使得头前探,这是种代偿性的头前探,会有一种风险:颈椎处的椎体关节面很小,当压力增加时,颈椎间盘可能撕裂,从而突出、膨出,这便是骨科常诊断的颈椎病。虽然颈椎病有很多分型,但从整体观上看,大部分原因来于此。

同时还有什么?还有下颌骨的脱位,或者颞下颌关节的灵活度过大。因为此时的下颌骨由于颈前面的咽喉肌肉(比如颌下舌骨肌)向前拉长了,骨头却向后移了,那么下颌关节应力增加了。

肩胛骨移动小结

当胸椎过度前凸、扁平背在最初形成时不去干预,接下来会发生肩胛骨的四种状态的变化,并不是四个状态同时发生,但临床中往往伴随两个或以上发生。

来,我们先对照下一些疼痛及触发的疼痛吧。

胸部筋膜增厚,但并没有健身,胸肌怎么还看上去增大了呢?

脖子两侧稍微按压疼痛,特别是脖子和肩膀的交界处;

肩胛冈上面一层都是疼痛;

肩胛骨外侧缝隙的疼痛;

胳膊的三角肌处疼痛,有时下方的肱骨后侧也疼痛;

最容易被忽视、但还不知为何的疼痛:腋下的肋骨到胸部交界处疼痛。按压后更疼痛;

胸部前的胸小肌、胸大肌按压疼痛。

同时伴随头疼:枕骨后侧疼,太阳穴疼,头顶部疼。

好了,我们再看下肩胛骨的四种移动状态。

其中有一个经常被提及的“翼状肩”,但必须要以正视听的是:真正的翼状肩是胸长神经的损伤或肌肉的损伤,这种并不常见,更准确的说:翼状肩其实更多的是肩胛骨前侧相连肌肉缩短,前锯肌无力,导致肩胛骨前倾,使得肩胛下角翘起来。

其他三种状态分别是前伸和后缩、上旋和下旋、上抬和下降。

每一种状态相关的肌肉缩短和拉长都是各不相同的,在此不多赘述,

体格检查

这几种交叉复合的体征主要通过下列的检查评定,但不限于这些。

姿势评估(侧面观)

踝关节轻度跖屈伴膝关节过伸。

若伴有腰椎过度前凸,则髋关节屈曲,腰椎前凸加大以及双侧骨盆前倾超过10°(女性)或5°(男性)。

若伴有扁平背,则髋关节后伸,腰椎前凸降低,双侧骨盆倾斜度小于5°(女性)或小于0°(男性)。

胸椎曲线角度加大。

肩锁关节前移。

颈部前凸加大。

外耳道位于铅垂线前侧伴头部前倾。

若从后侧观,肩部前伸,常表现为翼状。肩部可表现为双侧抬高,正常或降低。

触诊

胸肌,胸锁乳突肌和颈前部和上部伸肌压痛,张力增大并有激痛点。

胸部筋膜增厚并伴有压痛

检查

胸椎关节主动活动度表现为后伸降低。

颈椎关节被动活动度表现为前屈和侧屈降低。若伴有肩部前伸,则表现有盂肱关节外旋降低。

主动抗力检查表现为中斜方肌和菱形肌肌力降低。

手法的重要性

在这个案例中,由于患者的肌肉的物理特性不太理想,因此在干预中,手法是必须且重要的一环,运动康复才可以与之配合。

在手法中,因胸椎过度后凸和肩部前伸,缩短和紧张的肌肉包括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前锯肌和前肋间肌。因肱骨内旋,肩胛下肌紧张。因肩部下压,背阔肌紧张。

因代偿性颈椎前凸伴头部前倾,肩胛提肌、上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以及枕骨下肌紧张和缩短。因上部肋骨上抬后锯上肌紧张。

上述肌肉都需要通过我们特定的传承手法:功能整复手法处理,以调整肌肉的血供、血运,改变肌肉的肌间隙压。

而表现为无力的肌肉包括菱形肌和中斜方肌,颈部的颈长肌,头长肌、舌骨上肌,舌骨下肌。同时,尽管是姿势肌,但胸椎段竖脊肌和低位颈部伸肌仍表现为适应性拉长。

上述的肌肉也需要手法处理,但并不是简单的拉伸和放松,仍然是通过调整肌肉的血供和血运,改变肌肉的低张力。

下图为仅手法处理一次,左右肩带的对比图,可以很容易观察到,左侧肩较右侧紧贴床面,这说明左侧紧张、缩短的肌群血供改善,肌肉错位改善,右侧是没有手法处理的,可以观察到和上述缩短肌肉一一对应之处。

若无手法干预,上图的效果在多次功能训练中才能实现,但仅有手法干预还不够,患者的姿势模式需要在运动的训练中形成上千次的记忆,从而稳定、长久的改善。

SPS做为运动康复的干预

SPS是捷克医学博士理查德.施米西科医生独创的一套运动体系,并且大量用于运动医学治疗的干预中,SPS对本文中的症状在运动康复阶段可以有良好的改善。

特别是对前锯肌无力导致的翼状肩胛——这涉及从脊柱到下肢多处肌肉的错位,每个症状都不只是局部的一点改变,而SPS可以在一个动作中做到对缩短的肌肉的牵伸,同时对无力肌肉的强化和稳定,省时省力、高效便捷。

通过对这位患者短短三次的手法和SPS干预,第三次时,患者反馈手麻、颈椎疼痛、手臂发涨明显改善,几乎消失,目前还要继续下去,对其肩带、前胸、髋伸进一步干预,以稳定康复效果,直至症状长久消失。

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ccw.com//mjccwh/140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