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院检验科窦心灵

患者,女,18岁。因皮肤瘀斑伴腰骶部及四肢骨骼疼痛1周,神志不清3小时入院。患者于1周前发现右下肢皮肤瘀斑,伴腰骶部及四肢骨骼疼痛,无发热、牙龈及鼻腔出血。医院查血常规示:WBC9.9×10^9/L,RBC3.65×10^12/L,Hbg/L,PLT30×10^9/L;凝血功能检验:PT、APTT、TT均明显延长。予“止血芳酸、维生素K3、安络血”等药物治疗,3天后出现恶心、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间断性黑便,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1天前家属发现患者嗜睡,临床考虑脑出血,予脱水、降颅压、止血等处理,并于髂后上棘行骨髓穿刺,骨髓液为暗红色稀薄液体,送髓片和外周血片到我院会诊,骨髓象示:此部位骨髓坏死,建议多部位骨髓穿刺。3小时前患者出现昏迷,行头颅CT检查示:左侧额、颞、枕、顶部硬膜下血肿,血量不少于45ml;蛛网膜下腔积血。遂以“脑出血”急诊转我院重症医学科。查体:T36.6℃,神志不清,浅昏迷,右下肢小腿皮肤可见2cm×3cm的瘀斑,余皮肤黏膜未见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眼紧闭,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右侧直径约4.0mm,左侧直径约4.5mm,直间接对光反射消失,颈抵抗(++)。肝、脾未触及。为明确诊断,遂行髂前上棘骨髓穿刺,提示:AML-M6骨髓象。临床诊断:1.AML-M6合并骨髓坏死;2.DIC;3.脑出血。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抗炎、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及对症治疗2天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家属放弃治疗,患者于次日凌晨死亡。

血常规:WBC18.0×10^9/L,RBC2.48×10^12/L,Hb79g/L,PLT59×10^9/L。凝血功能:PT29.14s,APTT46.96s,TT22.57s,Fbg0.68g/L,FDP58.5mg/L,D-dimerμg/L。外院髂后上棘骨髓象示:有核细胞胞浆模糊,外形不整,胞核深紫黑色,模糊不清,坏死细胞之间及成熟红细胞边缘可见粉红色无定形物质。本院髂前上棘骨髓象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15.0%,红系83.5%,粒:红=0.18:1。粒系比例明显减低,其中原粒6.0%;红系比例极为增高,其中原红8.0%,早幼红12.0%;全片共见巨核细胞个,未见产板型巨核细胞,血小板散在分布。外周血片可见原始和幼稚粒细胞,计数个白细胞见有核红细胞18个。PAS染色:幼红细胞可见粗颗粒状及块状强阳性(当时未采集图片)。

外周血细胞形态如图所示:

髂后上棘骨髓细胞形态如图所示:

髂后上棘形态学意见:此部位骨髓坏死,建议多部位骨髓穿刺。

髂前上棘骨髓细胞形态如图所示:

髂前上棘形态+组化:急性红白血病骨髓象

急性红白血病合并骨髓坏死

急性红白血病(AEL)为少见类型白血病,即FAB分型的AML-M6,该病包括红血病和红白血病。典型的红白血病可依次经过以下三个连续阶段:红血病期,红白血病期,白血病期。该患者骨髓象红系比例达83.5%,原粒细胞6.0%,提示其可能尚处于红血病期,或红血病期向红白血病期的转化阶段。

该患者骨髓象红系比例达83.5%,虽然原粒细胞仅占6.0%(ANC),但已达到NEC的20%以上,外周血片亦可见原粒细胞,按WHO()AML分型诊断标准,应该诊断为急性红白血病(AEL),即FAB分型的AML-M6a。但根据新修订的WHO()AML与相关肿瘤类型,虽然该患者有核红细胞比例80%,但原始红细胞比例仅占8%,并未达到新标准要求的30%,所以不能诊断为纯红系细胞白血病(PEL),而应诊断为MDS-EB-1更为合适。

骨髓坏死主要是指造血细胞和骨髓基质发生面积不等的坏死,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骨痛等。白血病引起骨髓坏死的机制,是由于髓内白血病细胞的过度增生,压迫血窦致血窦扭曲、破裂,髓内血供减少,造成骨髓组织变性和坏死。对于疑有骨髓坏死的病例在骨髓穿刺时应特别注意抽出液的外观。其外观可呈棕红色碘酒样,果酱样或暗红色稀薄液体。涂片染色后镜下可见有核细胞轮廓不清,胞膜及胞核结构模糊,成熟红细胞呈溶解状,细胞之间常有均匀分布的粉红色嗜酸性物质,可能系有核细胞胞质溶解后所释放的蛋白质成分。可大片或局灶性坏死。骨髓坏死常见于白血病、恶性肿瘤及镰状细胞贫血,Rose提出也可能与DIC有关,该患者合并骨髓坏死可能是由白血病和DIC两种因素共同所致。因此,对于临床有发热及骨痛症状,骨髓穿刺提示骨髓坏死的患者,应考虑有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等的可能,应进行多部位骨髓穿刺,以便及时确诊,以防漏诊和误诊。

检验视界网







































北京中科是公立医院吗
北京权威白癜风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ccw.com//mjccys/84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