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哥”老甘——记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小林镇党委副书记甘青竹

陈晓林

甘青竹访问大众编者案:在很多人看来,调解工作是“没权没钱跑断腿,不吃不喝磨破嘴”的苦差事。可就是这样一份苦差事,小林镇党委副书记甘青竹却干出了花样。如今,“调解哥”老甘成为了当地一块响当当的工作品牌。如果把构建和谐社会比作巍巍大山,那末基层信访调解干部就犹如棵棵小草,平凡无奇,却保护地表不受腐蚀;俯地无声,却妆点整座大山。接访调解,就是做群众工作。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多发,希望更多基层干部,向老甘学习,提升与大众打交道的本领。老甘不老,今年47岁。老甘资格不浅,在乡镇领导岗位已干了17年,说话有分量。老甘大名甘青竹,现任随县小林镇党委副书记。今年9月,他被评为“全国人民调解能手”。调解矛盾,化解纠纷,老甘有“绝活”:扯了8年扯不清,法院没调解好的疑问案件,经他主持化解,原告、被告握手言和;20多年的山场、土地纠纷,当事人上访多年无果,经他调解,事了访息;已陷于“死结”的宅基地纠纷,经他“跳跃思惟”,异地置换,化干戈为玉帛。从2009年分管小林镇综治维稳工作以来,老甘直接处理信访案件300余件,调和解决96件信访积案,成功处理突发性集体上访事件81起,10多起法院判决未能履行的案件经他调解成功。为此,小同事们给会电脑、爱上的他送了个时尚外号“调解哥”。11月下旬,专程来到随县小林镇老甘的办公室。接待大众来访的间隙,“调解哥”老甘白癜风可以治好吗泄漏:“我的绝活其实很简单,就是遇事不推不拖,1竿子到底;处事依法依理,一碗水端平。”老甘的“3鞠躬”小林镇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是闻名的边贸口子镇,人流、物流、车流量大,商贸活跃。近年来,集镇建设突飞猛进,农村改革发展迅猛,征地拆迁、林权纠纷、交通事故等引发的突发信访事件时有发生。老甘是一个深谙大众心理、善做群众工作的“聪明人”。他非常善于用当地大众的语言、大众的思惟、大众的行动方式,“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化解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矛盾。2011年5月份。横穿小林集镇的312国道上产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造成1人死亡,肇事司机因畏惧弃车逃逸。遇难者亲友情绪激动,聚集100多人准备停尸堵路,情势十分危急。甘青竹闻讯赶到现场,大庭广众之下,他向死者和亲友们鞠了三个躬:“第一个躬,是代表政府向遇难者致哀,向亲友们表示慰劳;第二个躬,是代表肇事者及其家人向遇难者和各位道歉;第三个躬是代表政府向你们许诺,请相信政府一定会协助司法机关依法公正地处理好这起事故。”上来就是3鞠躬,3句话。老甘的这个举动,一下子稳住了死者亲友们的情绪。危机得到化解,事情进入正常的调查、调解处理程序。近3年来,老甘前后成功调解了因交通事故、仰药自杀等引发的9起非正常死亡事件,预防了6起停尸闹丧事件。老甘的“经典案”在小林镇采访时,提起老甘,街道居民董发金、喻先荣连声称赞:“甘书记是个清官,断案有水平。我们8年的纠纷亏得他给断清了”。1985年,董发金、花文太等12人共同集资成立了集体企业性质的小林大市场购销服务部。花文太任法人代表。1989年,服务部购买了2间平房作办公室。2004年,花文太未征求其他人意见,将其中1间房子变卖。职工黄中琴知道后,将另外一间房子锁住占据。董发金等9人认为自己的权益受损开始上访,并于2009年到法院起诉。2010年底,法院裁定:驳回起诉。2011年初,董发金等9人再次到小林镇政府上访。甘青竹接访后,不推也不拖。他说:“只要大家相信我,总有解决的办法!”了解案情后,他屡次找花文太、董发金等当事人调解,于2011年7月达成一致意见:花文太变卖1间房屋,属处理集体资产偿还集体债务的行动,不再追究。剩下的1间平房,公然拍卖,所得款项共同分配。当68岁的张凤兰拿到自己的那份5416元房款后,拉着老甘的手百感交集:“要是早点遇到甘书记,哪里用得着我们走8年的弯路呀!”还有比8年纠纷更复杂的。2010年4月,小林镇祝林店村八组村民刘勇到镇政府上访,要求解决他的土地经营权和山林承包合同纠纷。说起来,纠纷源自上世纪90年代初。1992年,刘勇的父亲由于搬家离开祝林店村,将土地、山场私自转让给了本组村民张本文。后来,刘勇的父亲和张本文前后去世。村里将土地、山场正式确权给了张本文之子张振明。2009年,张振明又将土地、山场流转给了严平。刘勇提出,其父生前私自转让土地、山场的做法违法无效,要求把其父承包的土地、山场确权给自己。案情扑朔迷离,老甘却不怕麻烦。他和同事找证据,查资料,与3方当事人座谈,终究在2011年4月调和出了结果:严平付给刘勇土地、山场补偿费,但流转合同仍然有效,直至合同期满。相干土地,由张振明流转给刘勇;山场由两家分配,分别办理林权证。如此处理,合情、合法、公道,三家都满意。有些看似“无解”的困难,老甘也总能找到突破口。2010年6月,小林店居委会2组居民、在外打工多年的陶文义老汉回家了。他惊讶地发现,自家老屋的进出道路,被村民方某盖上了新楼。因而,老陶找居委会和镇里上访:要求撤除方某新楼,恢复道路。居委会干部和镇干部现场勘察,情况属实,但方某房子已盖好,且手续合法,撤除方家房子明显不现实;倒是老陶家老屋已残破不堪,不如撤除重建,把房子改向。可老陶称自己经济困难,坚决不答应。事情陷于僵局,恍如成了一道“无解”的困难。2012年6月,陶文义再次到镇政府上访。甘青竹接访后,反复揣摩:这件事情的关键是,老陶拿不出盖新居的钱;如果让老陶把旧房子处理掉,居委会再在新居民点提供两间宅基地,他就有钱有地盖新居了,岂不美满?换个思路天地宽,“死结”就此打开。如今,老陶在新居民点的两间两层楼房已封顶,春节前就可以乔迁新居了。老甘的“心得”“老甘”干信访调解,越干名望越大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他前后被授与“随县信访先进个人”、“随州市信访先进个人”、“全省百佳调解员”、“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等荣誉称号,屡次在全市、全县的相干会议上“传经送宝”。对做好信访和调解工作,老甘颇有心得:要调解他人的问题,先得调解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有人说他很“亏”,论资格、论事迹,早该如何如何了。他却不这样看:“组织给了我发挥作用的岗位,‘班长’和同事们支持我,大众信任我,我做的事情得到大家认可,我就很有成就感,越干越有劲。”“做好信访和调解工作,要善于学习,主动掌握新政策,适应社会新变化。”老甘说。他体会最深的是:矛盾纠纷来了,决不能麻木不仁,久拖不决,更不能方法简单,风格粗鲁,致使矛盾激化;听取大众反应问题,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处理问题要仔细,不武断专横;碰到辣手问题要有恒心,不半途而废;疑难问题,要“一竿子插到底”,不打官腔、不饶弯子、不踢皮球。老甘善于总结。他把上访大众从心理学的角度分类并区分对待:对“哭闹型”的,一杯热茶,一张笑脸,充当“亲友团”;对“叫骂型”的,勇于忍耐,甘做“出气筒”;对少数“无理取闹”的,勇于说实话、说真话,据理力争,先唱“黑脸”,再唱“白脸”……小林镇党委书记谢家林说:“老甘是我们镇上的1宝。我们准备在镇政府1楼专门设个‘老甘工作室’,配专线,让‘调解哥’老甘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ccw.com//mjccby/6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