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扁平髋专科治疗医院 >> 扁平髋症状 >> Health运动系统障发生于骨关节
运动系统skeletalsystem
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骨以不同形式连结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肌肉提供附着,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结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运动系统主要的功能是运动。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实现的。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能是支持。构成人体基本形态,头、颈、胸、腹、四肢,维持体姿。运动系统的第三个功能是保护。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形成了多个体腔,颅腔、胸腔、腹腔和盆腔,保护脏器。
从运动角度看,骨是被动部分,骨骼肌是动力部分,关节是运动的枢纽。能在体表看到或摸到的一些骨的突起或肌的隆起,称为体表标志。它们对于定位体内的器官、结构等具有标志性意义。
一、骨骼
①主轴骨骼。由头骨、椎骨、肋骨和胸骨组成。头骨互相连接构成头颅。每一体节中有一椎骨,短而有较多的突起,互相连接而成脊柱,是躯体的主轴。颈部、胸部、腰部、荐部和尾部的椎骨分别称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荐椎结合成荐骨,有利于接受来自后肢的推动躯体前进的力量。肋骨、胸骨和胸椎构成胸廓。
②前肢骨骼。有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节骨。肩胛骨为扁骨,位于胸侧壁前部,具有宽大的面积以供肌肉附着。肱骨为管状长骨,位于上臂。桡骨和尺骨并列于前臂,也是管状长骨。腕骨为一群短骨,分两排砌合一起,参与构成腕关节。掌骨为管状长骨。指骨包括指节骨和籽骨。
③后肢骨骼。有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节骨。髋骨为扁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结合而成,有宽大的面积供肌肉附着。左右髋骨与荐骨连合构成骨盆。股骨位于大腿,为管状长骨。髌骨位于膝关节,为籽骨。胫骨位于小腿,为管状长骨。腓骨细长,与胫骨并列,附着于胫骨。跗骨为一群短骨,分为3排砌合一起,参与构成跗关节。跖骨和趾节骨分别与掌骨和指节骨相同。
二、关节
骨间互相连接的结构。有的关节结构简单,骨间的纤维组织或软骨组织连接很紧,相互之间基本上不能移动。有的关节结构较复杂,骨与骨借关节囊和韧带连结,相互之间可以移动。关节囊外层为纤维膜;内层为滑膜,能分泌滑液以减少摩擦力。滑膜关节依关节面的形状和活动方式可分为:可滑动的平关节,如腕掌关节;可作伸屈运动的单轴关节,如肘关节;可作旋转运动的单轴关节,如寰枢关节;可作伸、屈、内收、外展运动的双轴关节;可作伸、屈、内收、外展、环行和旋转运动的多轴关节,如髋关节。
四肢的关节大多为进行伸屈运动的单轴关节。肩关节和髋关节在结构上为多轴关节。头部关节大多不能活动,但颞下颌关节能进行伸屈和滑动运动。脊柱的连接特殊,椎骨的椎弓由滑膜关节相连,椎体由纤维软骨相连。
根据连结组织的性质和活动情况,可将关节分为不动关节、半关节和动关节三类。
①不动关节:两骨之间以结缔组织相连结,中间没有任何缝隙,又叫无腔隙连结。如前臂骨和小腿骨之间的韧带联合,椎骨之间的软骨结合以及坐骨、耻骨和髌骨之间的骨性结合等。
②半关节:是动关节和不动关节之间的过渡连结方式。其特点是两骨之间以软骨组织直接相连结,软骨内有呈裂缝状的腔隙,活动范围很小,如耻骨联合。
③动关节:相邻骨之间的连结组织中有腔隙的连结,又叫有腔隙骨连结,通常称关节。人体绝大部分骨连结属于此种类型,共有多个,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它们是骨转动的枢纽(即支点或支轴)。
三、骨骼肌
是横纹肌的一种,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儿童和青少年期要注意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提高全身骨骼肌的韧性,中老年人适当锻炼,在不伤害肌肉的情况下尽量做有氧运动,如游泳、打太极等。
运动机制
运步是指肢端自地面提起时,运用以肘关节为支点、力臂小于重臂的速度杠杆。肢端着地后躯体前进,是运用以肢端着地点为支点,力臂大于重臂的省力杠杆。如前肢的运步,先是随着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指节间关节的屈肌收缩,这些关节屈曲,肢端自地而提起;接着,随着伸肌收缩,这些关节伸展;同时由于躯体向前推进,前肢迈前一步,肢端着地。之后,这些关节的伸肌(包括腕关节和指节间的屈肌)收缩,有关的关节伸展,推动躯体前进。
后肢的运步基本上由后肢的有关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跗关节和趾节间关节及其肌肉进行着类似的伸屈活动,推动躯体前进。在四肢交替运动推动躯体前进的过程中,当后肢着地支撑身体时,躯体后部升起,重心前移;前肢着地支撑躯体时,躯体前部升起,重心后移。从而,躯体呈现不断的起伏波动。
肩复合体运动
肘关节和前臂运动
腕关节运动
髋关节运动
膝关节运动
踝关节运动
运动系统疾病:
发生于骨、关节、肌肉、韧带等部位的疾病,临床常见。可表现为局部疾病也可表现为全身性疾病。局部者如外伤、骨折、脱位、畸形等。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发生于手、腕、膝与髋等部位。骨关节结核常发生于脊柱、髋关节等部位。许多运动系统局部病变在矫形外科诊治。运动系统全身性疾病有的在内科诊治,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的仍在矫形外科诊治,如骨关节结核。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寿命的延长,运动系统不同疾病的发生率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年代的多发病骨结核、化脓性骨髓炎及骨髓灰质炎后遗症等现均已少见,老年骨折、骨关节病、颈臂痛及腰腿痛的发病率相对提高。随着高速交通工具的发展,创伤的发病率也有一定的提高。
按病因分类
①先天性畸形,由基因异常和(或)发育中的环境因素所致。
②创伤,由急性暴力引起(如骨折、脱位与软组织损伤)或慢性劳损引起(如慢性腰肌劳损)。
③感染,如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等。
④非特异性炎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⑤代谢性疾患,如骨软化症、痛风等。
⑥内分泌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囊性骨炎、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等。
⑦退行性变,如骨性关节病。
⑧肿瘤,以骨、软骨、滑膜肿瘤较多见,而肌肉韧带肿瘤较少见。
⑨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运动系统疾病,脊髓灰质炎大脑瘫后遗的肢体畸形及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局部痛、游走痛及牵涉痛(放散痛)、活动障碍、畸形
治疗:
创伤关节脱位应尽早复位。骨折若有移位者应争取早期复位,若手法复位不成功应考虑手术复位。骨折病人的功能锻炼也很重要。
骨病先天性畸形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方法有手法矫正、牵引、手术矫正。
关节功能障碍可通过理疗、按摩、体疗等方法,必要时考虑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各种严重关节障碍,尤其是人工髋关节置换,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炎症对化脓性感染应全身应用有效广谱抗生素及全身支持治疗(输液输血与增加营养等)。局部炎症严重者应考虑脓肿引流。对骨关节结核应全身应用抗结核治疗和增加机体抵抗力;发现局部病灶处有大量脓液及死骨时,在抗痨药物保护下行病灶清除。
肿瘤原则上,良性肿瘤考虑局部切除。恶性肿瘤则根据恶性程度考虑广泛切除和截肢等手术。肿瘤化学药物与放射治疗的应用,可提高5年治愈率与生存率。
一、运动损伤
二、常见关节疾病
1.股骨头坏死femurheadnecrosis
定义:是一个病理演变过程,初始发生在股骨头的负重区,应力作用下坏死骨骨小梁结构发生损伤即显微骨折以及随后针对损伤骨组织的修复过程。
造成骨坏死的原因不消除,修复不完善,损伤-修复的过程继续,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变形,关节炎症,功能障碍。股骨头坏死固然会引起病痛,关节活动和负重行走功能障碍。股骨头坏死病变,毕竟局限,累及个别关节,可以减轻,消退和自愈,即便严重,最后还可以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补救,仍能恢复步行能力。
病因:股骨头坏死病因不外有两种:
一种发生在股骨颈骨折复位不良的愈合,股骨头内的负重骨小梁转向负重区承载应力减低,出现应力损伤,所以坏死总是发生在患者骨折愈合,负重行走之后。老年人来说是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可能轻微的损伤或者跌倒或者很轻微的损伤就会引起股骨颈的骨折,破坏了股骨头的血运,所以引起股骨头的坏死。
另一种是骨组织自身病变,如最常见的慢性酒精中毒或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坏死,同时骨组织的再生修复能力障碍。此外还包括儿童发育成长期股骨头生发中心-股骨头骨骺坏死,又称儿童股骨头坏死,扁平髋。长期大量的饮酒,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亚洲股骨头坏死的病人要多于欧美,我们中国北方人的发病率就要高于南方,是跟长期、大量饮酒是有密切的关系。
常见症状:髋关节、大腿近侧,膝部疼痛,髋部活动受限
股骨头坏死的预防应该从哪里做起呢?
1.保护关节
股骨头坏死患者平时应该多注意对髋关节的保护,平时注意不要扭伤或者是过度劳累,一定要减少身体的一些负重,适当的增加关节功能的体育锻炼,这是对股骨头坏死最直接的一种预防的方法。
2.多吃一些含钙的食物
平常患者多吃一些含钙量较高的食物,注意补充钙,股骨头坏死的患者一般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钙质的含量变化,所以每天应该给予足够的钙质和营养来弥补,骨中从成分的丢失,生活中含钙的食物应该多吃一些牛奶,还有海中的食物,鱼虾等都可以,也可以服用一些补充钙的一些钙剂,或者是喝一些骨头汤等,来补充身体中钙的含量。
3.能减少酒类的摄入
白酒对于股骨头坏死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安全隐患,虽然平常中说饮少量的葡萄酒,对于软化血管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骨关节的患者在引完酒后,虽然觉得症状减轻,因为酒中有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但是酒劲儿过去之后,症状就会更加严重,长期依赖于饮酒而止痛的话,对身体危害更大,特别是股骨头坏死的患者一定要戒酒。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有很好的帮助,尤其是中老年人,应该多做一些体育锻炼,多吃一些能够增加骨韧度的一些食物,尽量做到不抽烟不喝酒,养成早睡早起,不吃辛辣和油腻的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钙铁磷等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
5.定期检查
无论是患了股骨头坏死还是健康的朋友,医院做骨科检查,体检时可以发现平常很难发现的病,并且一些股骨头坏死的症状,早期并不是很明显,比较容易被我们忽视,所以每年一次的检查非常有必要。
股骨头坏死的病人平常一定要注意适量的运动,保持正常的体重,减轻关节的负重,如果患有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使用手杖,而减轻一些关节的压力,在饮食上也一定要注意不要吃辛辣的食物,不要饮酒,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吃一些含钙量较高的食物,饮食要清淡,可以有效的避免体内的血脂或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血流顺畅,有利于股骨头的修复。
2.腰间盘突出
定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病因:
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基本因素
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2.损伤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轻微损害,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即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
4.遗传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
5.腰骶先天异常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和损伤。
6.诱发因素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增加腹压、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受寒和受潮等。
临床表现:腰痛、下肢放射痛、马尾神经症状、腰部活动受限
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初次发作时,应严格卧床休息,强调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卧床休息3周后可以佩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此方法简单有效,但较难坚持。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几率。
牵引治疗采用骨盆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理疗和推拿、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但注意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病情加重,应慎重。
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退行性变基础上积累伤所致,积累伤又会加重椎间盘的退变,因此预防的重点在于减少积累伤。平时要有良好的坐姿,睡眠时的床不宜太软。长期伏案工作者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职业工作中需要常弯腰动作者,应定时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的腰带。应加强腰背肌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长期使用腰围者,尤其需要注意腰背肌锻炼,以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缩带来不良后果。如需弯腰取物,最好采用屈髋、屈膝下蹲方式,减少对腰椎间盘后方的压力。
1.注意个人坐姿是首要的一点,因为许多学生或者小孩经常在家中趴着玩手机或者看电视,长期下去容易导致身体骨骼发育不良,另外上班族或者白领因为常年伏案工作,或者对着电脑久坐不动,一旦出现坐姿不良情况,或者经常弯腰驼背,容易造成腰间盘突出,甚至是诱发腰椎盘疾病。因此想要预防腰间盘突出,需要调整好个人坐姿,最好是上身挺直,同时椅子高度要合适。
2.劳逸结合十分关键,许多人对劳逸结合并不在意,常常加班熬夜,忽略了休息。其实劳逸结合十多人都做不到,往往接触到工作就埋头苦干忘了休息,身体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长时间不自觉弯腰或者驼背,久而久之对身体腰椎的损伤非常大,为了避免身体负担过大,要注意学会劳逸结合,让身体得到放松,可以有效预防腰间盘突出。
3.许多人为了寻求舒适度,常常会选择柔软的床垫入睡,想要预防腰间盘突出,需要保证床的硬度以及椅子硬度。相信大家都喜欢舒适柔软的生活环境,但是如床垫或者椅子太过柔软,容易导致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身体也会随着变形,不仅会影响骨骼发育,还可能导致腰间盘损伤,诱发腰间盘突出,因此保证一定的硬度十分重要。
4.加强锻炼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安静看书或者玩手机,导致运动时间大量减少,平时生活应该加强要背肌肉训练,增强脊椎的稳定性。通过正确的身体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防止肌肉萎缩。
5.注意保暖。腰部受凉后会诱发、加重腰椎间盘突出。
6.正确用腰。搬抬重物,先做好准备姿势,不要突然用力;搬提重物尽可能双侧用力;弯腰捡东西时候先蹲下等。
7.避免久坐、适当活动:不端正坐姿时,腰椎处于后弯的位置,腰部肌肉韧带均处在紧张状态,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大10倍!坐办公室的亲可以多喝水,然后会尿急上厕所,然后需要再接水,强迫自己时不时就动起来。(亲测有效)
8.少穿高跟鞋:高跟鞋使身体的重心相对提高,人体为了稳定重心平衡,腰背部肌肉的张力会重新调整,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如果已经腰椎间盘突出,基本需要告别穿高跟鞋。
9.有外伤及时治疗。外伤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造成慢性损伤,诱发腰椎间盘突出。我们的小绵羊就是因为长期反复的外力(如绑沙袋)造成轻微损害,又没有及时的治疗,最后造成了永久的损伤。
这3个锻炼腰部的动作,床上就能做!
?直腿抬高:仰躺在床上,腿伸直,两手放在体侧,一条腿缓慢抬起,慢慢增加腿抬高角度,两腿交替进行。每组10-20下。
?5点支撑法:平卧于硬板床上,用头,双脚,双肘5点支撑,将臀部抬起,臀部尽量抬高。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
?小飞燕:俯卧与硬板床上,头,双上肢,双下肢后伸,腹部接触床的面积尽量小,呈飞燕状。保持5-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
3.颈椎病
定义: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颈椎病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病因:
临床表现: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检查:
1.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
2.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间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称之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
3.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
4.上肢后伸试验检查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外呈伸展状,以增加对颈神经根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
5.X线检查
正常40岁以上的男性,45岁以上的女性约有90%存在颈椎椎体的骨刺。
治疗:
1.药物治疗
可选择性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
2.运动疗法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
3.牵引治疗
“牵引”在过去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之一,但近年来发现,许多颈椎病患者在使用“牵引”之后,特别是那种长时间使用“牵引”的患者,颈椎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
牵引不但不能促进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相反牵引拉直了颈椎,反而弱化颈椎生理曲度,故颈椎病应慎用牵引疗法。
4.手法按摩推拿疗法
是颈椎病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它的治疗作用是能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活动,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来缓解症状,脊髓型颈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复位,否则极易加重症状,甚至可导致截瘫,即使早期症状不明显,一般也推荐手术治疗。
5.理疗
在颈椎病的治疗中,理疗可起到多种作用。一般认为,急性期可行离子透入、超声波,紫外线或间动电流等;疼痛减轻后用超声波、碘离子透入,感应电或其他热疗。
6.温热敷
此种治疗可改善血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肿胀以减轻症状,有助于手法治疗后使患椎稳定。本法可用热毛巾和热水袋局部外敷,急性期患者疼痛症状较重时不宜作温热敷治疗。
7.手术治疗
严重有神经根或脊髓压迫者,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预防:不要长时间低头、少坐多动、注意颈部保暖
一、工作每间隔1小时旋转颈部一会儿
人体颈部的神经受压有一定周期,一般来说1小时左右为周期极限,因此,如果职业上要求颈部长时间低头、仰头或进行其他动作时,要注意在1个小时左右休息一下,放松颈部,以避免颈部的超负荷工作。此时可让颈部回复放松的状态,并慢慢旋转颈部。
二、升高或降低座椅与桌面以调整合适体位
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体位,不仅使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而且也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易发生颈椎病。
专家指出,坐姿应尽量自然,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曲线。一般办公室座椅可通过升高或降低以与桌面电脑达到合适位置,从而让颈部不太累,建议最好平视或稍微俯视电脑,避免仰视电脑,否则脖子非常容易疲劳。
三、枕头以中间低,两端高为好
专家指出,睡觉时的枕头高低也会影响颈椎。枕头应以个人的生理位为佳,一般来说枕头要求厚度适中,不宜过高,宽度应达肩部,使颈椎受到承担,能达到充分休息的理想枕头应是符合颈椎生理曲度要求、中间低、两端高的形状较好。
所以在生活中,大家一定要多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因为颈椎病在发生的时候真的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应该要更好的去预防,那么大家一定要记得不要,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因为这样才可以帮助自己不再出现任何的颈椎病。
4.骨质增生
定义:骨质增生症多发于中年以上。一般认为由于中年以后体质虚弱及退行性变;长期站立或行走及长时间的持于某种姿势,由于肌肉的牵拉或撕脱、出血,血肿机化,形成刺状或唇样的骨质增生;骨刺对软组织产生机械性的刺激和外伤后软组织损伤、出血、肿胀而致。
病因:骨质增生症属中医的"痹证"范畴,亦称"骨痹"。中医认为本病与外伤、劳损、瘀血阻络、感受风寒湿邪、痰湿内阻、肝肾亏虚等有关。
1.病理学:不规则的软骨损害,在负重区域的软骨下骨硬化、囊肿,边缘骨赘增生,干骺端血流增加及不同程度的滑膜炎。
2.组织学:早期软骨表面碎裂、软骨细胞增生、软骨面纵向裂开、结晶沉积,同时存在着软骨修复、骨赘增生;晚期出现软骨的彻底破坏,表现为软骨硬化、软骨消失及软骨下局灶性骨坏死。
3.生物力学:关节软骨的可伸张性、抗压力、抗剪切力及软骨通透性降低。软骨水分增加,过度肿胀,软骨下骨硬化。
4.生化改变:蛋白聚糖的含量(浓度)下降,其分子大小和聚集度改变,胶原纤维的大小、排列以及基质大分子的合成和降解均出现异常改变。
5.营养学:骨质增生的根本原因是缺钙。是应力反应的结果。
预防:
1.避免长期剧烈运动
长期、过度、剧烈的运动或活动是诱发骨质增生的基本原因之一。尤其对于持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过度的运动使关节面受力加大,磨损加剧。长期剧烈运动还可使骨骼及周围软组织过度地受力及牵拉,造成局部软组织的损伤和骨髂上受力不均,从而导致骨质增生。
2.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避免长期剧烈的运动,并不是不活动,恰恰相反,适当的体育锻炼是预防骨质增生的好方法之一。因为关节软骨的营养来自于关节液,而关节液只有靠“挤压’才能够进入软骨,促使软骨的新陈代谢。适当的运动,特别是关节的运动,可增加关节腔内的压力,有利于关节液向软骨的渗透,减轻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从而减轻或预防骨质增生,尤其是关节软骨的增生和退行性改变。因此骨质增生康复的方法在于运动,意义在于消除或减轻增生部位的疼痛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劳动能力,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及时治疗关节的损伤
关节损伤包括软组织损伤和骨损伤。关节的骨质增生经常与关节内骨折有直接关系。由于骨折复位不完全,造成关节软骨面不平整,从而产生创伤性关节炎。对于关节内骨折的患者,如果能够及时治疗,作到解剖复位,完全可以避免创伤性关节炎和关节骨质增生的发生。
4.减轻体重
体重过重是诱发脊柱和关节骨质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过重的体重会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使关节软骨面上的压力不均匀,造成骨质增生。因此对于体重超标的人,适当的减轻体重可以预防脊柱和关节的骨质增生。
5.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劳累,保持乐观心态。
5.膝关节炎
定义: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多患于中老年人群,其症状多表现为膝盖红肿痛、上下楼梯痛、坐起立行时膝部酸痛不适等。也会有患者表现肿胀、弹响、积液等,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引起关节畸形,残废。在膝关节部位还常患有膝关节滑膜炎、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膝关节游离体、腘窝囊肿、髌骨软化、鹅足滑囊炎、膝内/外翻等关节疾病。
病因:膝关节炎的发生一般由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外伤、过度劳累等因素引起。膝关节炎多发于中老年人,是引起老年人腿疼的主要原因。另外,体重过重、不正确的走路姿势、长时间下蹲、膝关节的受凉受寒也是导致膝关节炎的原因。
临床表现:多数膝关节炎患者初期症状较轻,若不接受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主要症状有膝部酸痛、膝关节肿胀、膝关节弹响等症状。膝关节僵硬、发冷也是膝关节炎的症状之一,以僵硬为主、劳累、受凉或轻微外伤而加剧,严重者会发生活动受限。
膝关节炎应该如何诊断?
1.疼痛不断加重:关节活动明显受阻,走路时疼痛,特别是下楼梯,有明显的关节绞索感。股四头肌萎缩,关节积液,甚至出现畸形和关节内游离体。
2.膝关节疼痛,早期膝关节僵硬:患者早晨起床时会感到膝关节处有较明显僵硬感,活动后症状减轻,活动多时又加重,休息后症状缓解。诊断本病已经可以明确。
3.反复劳损或创伤史: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青年人,特别是从事体力劳动者,长期反复的膝关节活动及压迫,很容易埋下患病的根源,或者是创伤者没有及时的治疗。
4.膝关节屈伸活动时出现摩擦音:此时患者膝骨性关节炎诊断已经十分明显,这时患者最好及医院进行及时的治疗。
5.膝关节正、侧位X照片:显示髌骨、股骨髁、胫骨平台关节缘呈唇样骨质增生,胫骨髁间隆突变尖,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致密,有时可见关节内游离体。
治疗:
1.治疗膝关节炎的关键就是防止软骨进一步磨损。软骨保护剂如硫酸氨基葡萄糖能促进软骨的合成、抑制关节软骨的分解,同时还具有抗炎作用。硫酸氨基葡萄糖中富含的硫酸根也是合成软骨基质的必需成分之一。此类药物能够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长期服用还能够迟滞关节结构的破坏。硫酸氨基葡萄糖起效较慢,但药物安全性佳,适合作为基础治疗用药长期服用。
2.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炎是将直径5mm的棒状光学内窥镜,通过关节间隙置入关节腔内,并将病变部位和组织放大4~6倍显示在监控器上,利用细小的工具修复关节软骨,并对关节腔进行清理。
3.注意膝关节的保护,避免剧烈活动和过度负重,防止关节承受不恰当的重力和暴力。还要注意膝关节的保暖,不要受寒、受潮。另外,膝关节炎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不要吃辛辣刺激性和热性的食物。还要适当的增加户外锻炼,进行合理的锻炼,尽量避免长期卧床休息。
三、骨癌:bonecancer
定义: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的肿瘤。有良性,恶性之分。恶性骨肿瘤,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骨癌”,其发展迅速,预后不佳,死亡率高。恶性骨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从体内其他组织或器官的恶性肿瘤经血液循环、淋巴系统转移至骨骼为继发性恶性骨肿瘤。
人群:1、喜欢烤肉和可乐同吃的人同时进食,可乐当中所含有的咖啡因会让熏烤食物分解的碳离子快速活动,进一步使得人体内的钙离子大量的流失。而如果当大量的钙质流失时,是比较容易会让人体产生更多的骨细胞,从而过度的增殖会容易发生癌变。
2、青少年骨癌一般是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因为青少年所处的阶段正是人体的骨骼快速的生长的阶段,而骨癌一般会引起骨关节的疼痛。
就诊科室:肿瘤科
病因:没有确切的病因。内因有素质学说、基因学说、内分泌学说等;外因有化学元素物质和内外照射慢性刺激学说,病毒感染学说等。部分多发性骨软骨瘤和纤维样增殖症与家族遗传有关。高发于10~30岁之间的人,通常是从胳膊,腿部和骨盆开始蔓延。
原发性骨癌5种类型:
1.骨肉瘤最常见的原发性骨癌,它始于骨细胞,通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但在60到70岁的人群中发生约10%的骨肉瘤病例。这在中年人中很少见,男性比女性更常见。这些肿瘤常发生在手臂,腿或骨盆的骨骼中。这种类型的骨癌被覆盖在骨肉瘤中。
2.尤因肉瘤第三常见的原发性骨癌,大多数尤因肉瘤在骨中发育,但它们可以从其他组织和器官开始。这种癌症最常见的部位是骨盆,胸壁,如肋骨或肩胛骨以及腿或手臂的长骨。尤因肉瘤最常见于白人,在非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人中非常罕见。
3.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多发于软组织,结缔组织,如韧带,肌腱,脂肪和肌肉。它在骨头中很少见。
4.纤维肉瘤是一种在软组织中比在骨头中更频繁发生的癌症。纤维肉瘤通常发生在老年人和中年人中。腿,胳膊和下巴中的骨骼最常受到影响。
5.骨巨细胞瘤通常影响年轻人的腿或手臂,通常不会传播到远处,但手术后往往会在开始的地方多次局部复发。
临床症状:疼痛、肿胀或肿块、功能障碍、畸形、骨折等
1.疼痛为骨肿瘤早期出现的主要症状,病初较轻,呈间歇性,随病情的进展,疼痛可逐渐加重,发展为持续性。多数患者在夜间疼痛加剧以致影响睡眠。其疼痛可向远处放射。
2.肿胀或肿块位于骨膜下或表浅的肿瘤出现较早,可触及骨膨胀变形。如肿瘤穿破到骨外,可产生固定的软组织肿块,表面光滑或者凹凸不平。
3.功能障碍骨肿瘤后期,因疼痛肿胀而患部功能将受到障碍,可伴有相应部位肌肉萎缩。
4.压迫症状向颅腔和鼻腔内生长的肿瘤,可压迫脑和鼻的组织,因而出现颅脑受压和呼吸不畅的症状;盆腔肿瘤可压迫直肠与膀胱,产生排便及排尿困难;脊椎肿瘤可压迫脊髓而产生瘫痪。
5.畸形因肿瘤影响肢体骨骼的发育及坚固性而合并畸形,以下肢为明显。
6.病理性骨折肿瘤部位只要有轻微外力就易引起骨折,骨折部位肿胀疼痛剧烈,脊椎病理性骨折常合并截瘫。
7.全身症状由于肿瘤的消耗、毒素的刺激和痛苦的折磨,可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如失眠、烦躁、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进行性消瘦、贫血、恶病质等。
检查:
1.放射学检查X线检查对明确骨肿瘤性质、种类、范围及决定治疗方针都能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是骨肿瘤重要的检查方法。
2.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被认为是一种准确率最高的诊断方法,但病理检查尚须结合临床及x线检查。常用取材及检查方法有针吸活检、切开活检、冰冻切片、石蜡切片等。
3.放射性核素检查可用于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
4.CT与磁共振能较早发现病变组织,准确率高。
治疗:
手术切除截肢、关节离断是最常用,用人工假体置换。
化学治疗免疫疗法放疗
预防骨癌,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
1.儿童时骨科问题治疗不彻底
儿童大多比较活泼好动,摔倒和受伤的几率也比较高。很多青少年在运动中可能发生过骨折和骨关节受损等问题,多数只要稍微治疗、疼痛消失后便不大注意了。由于治疗不彻底,骨损伤和骨折等问题为日后骨癌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长期处于辐射之中
青少年的骨骼尚未完全固定,还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之中。而青少年由于学习或娱乐等,长期接触电脑、手机以及其他电子产品,受到的辐射较多,这容易对骨骼造成不良的影响。
3.不注意骨骼和关节健康
青少年对于自己的骨骼和关节健康本就不大重视,即便发生疼痛,也认为过几天就会好。关节和骨头疼痛,是骨癌早期的发病症状之一,如果不及时检查治疗,会导致癌细胞增长越来越多。因为,如果孩子出现长时间无缘故的骨头疼痛,一定要去检查确诊
4.骨细胞产生突变
青少年的骨骼正处于生长的时期,而且生长十分快速,骨细胞很容易产生突变。
心理因素是癌症的病因之一,它能够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轻松愉悦的心情能够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注重营养与饮食健康,注重膳食平衡,营养搭配均匀,就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生活中,避免食用含有致癌物的食物,如含亚硝酸盐类强烈致癌物的蔬菜,发霉食物,腌制、烟熏、火烤、油煎食物。不要抽烟喝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适当的运动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对于预防骨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的效果。
外伤和运动过度造成的疼痛,往往休息后可以缓解,疼痛比较缓和。而骨肉瘤的疼痛则持续时间长,越来越严重。同时,如果骨肉瘤进展,最后还会出现肿胀、肿块等。
病例:
妈妈,我好像俯卧撑做太多了,左手臂疼得厉害!”14岁的文文身高1米72,长得挺结实的,平时也不怎么感冒生病。家人都觉得没有大事,以为是“生长痛”。谁知,几天后,她的左手臂越来越肿,连书包都背不上了……
“经过检查,文文确诊为骨肉瘤,也就是俗称的骨癌。”浙大二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叶招明在看过磁共振及病理切片报告后遗憾地说。文文的骨肉瘤,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发病率很低,但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或儿童,而第二个发病高峰是老年人。浙大二院每年接诊60-70名骨肉瘤患者,其中50名左右是青少年、儿童。
导致骨肉瘤的病因目前仍未明确,可能与基因有关,也有可能是青少年在长身体时,成骨细胞在增殖过程中发生一些不正常的变化导致了骨肉瘤。
“在治疗方面,在80年代以前以截肢为主,随着新辅助化疗即术前化疗,以及手术方式发展,90%的病人有望达到保肢。
文文经过3个月的术前化疗,进行了保肢手术。昨天上午,文文顺利出院,但后续还将进行化疗。目前文文情况良好,但最终能否战胜病魔,依然是一段艰苦卓绝的路。
在肿瘤切除后,原部位复发较少见,仅7%,但骨肉瘤发生肺转移的风险很高,且有20%左右的病例在刚确诊骨肉瘤时就已出现肺转移,发生转移后5年生存率仅20%。
“骨肉瘤的进展比较快,如果不接受治疗,可能1年生存率不到10%,但如果进行积极治疗,5年存活率可达70%。”
有不少像文文这样的患儿,出现肢体疼被误以为是青春期长身体、锻炼过度或者外伤,错过了早期诊断的时间,等到肢体肿胀、疼痛严重才就诊。
健康是最大的成功,投资自己的身体,不生大病,是世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生活中有更多重要的知识,需要我们主动去学,不要让无知毁了我们。
声明:素材来自网络,用于非商业用途!
Statement:ReferencesfromInternetfornon-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ccw.com//mjccby/10701.html